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全诗注释
1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诗中的“元九”就是元稹。元稹(779—831),字微之,行九,白居易的至友。元稹才子名盛,十五岁以明两经擢第,二十一岁初仕河中府,二十五岁及第(与白居易同科),二十八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其曾居相位,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中唐诗坛,元、白齐名,世称“元白”。李十一,即李杓直,贞元十四年(798)及进士第,元和初与白居易同官左拾遗、翰林学士,累官礼部侍郎。
翻译白话
全诗赏析
诗写于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长安左拾遗、翰林学士任上,而元稹奉使去了东川。白氏与其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而成此诗。
此诗写“ 醉”, 醉中起忆。酒醉事在心, 酒醉情愈真。诗即席而成, 不事雕琢, 语言朴素浅显, 而以情深意真见长。古人评价甚高, 认为此诗“ 意浅情深, 格调最近王龙标”(《唐宋诗醇》)。
首二句言与李十一同醉, 以借解春愁。二句中之“ 花” 与“醉”字有意识地重复而错综交替,读来更见风趣。然此二句仅是交代,属于记叙,乃一种铺垫与蓄势。此诗所有的情感集中在一个“忆”字上。诗至第三句,“忽忆”二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风神跌宕而出。原来,首句“春愁”乃此“忆”之伏笔。或者说,诗人“春愁”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好友元稹的惦念记挂。而末句之“计程”,则由“忽忆”引出,亦由“忆”托出,成为“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之行止,是否到达目的地,抑或正在中途某地。白氏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让人感到特别真实,特别亲切
作者介绍
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