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润州作 
全诗注释
翻译白话
全诗赏析
这首词又题作“润州作,代人寄远”。作者自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因相度堤岸和赈济灾荒,曾于熙宁五年、六年两次奔走于三吴。此时作者因与新法派政见不合,遂有退隐之念,所谓“已成归蜀计,谁借买山资?”(《答任师中次韵》);对当时的宦游生活也不禁发出“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醉落魄·离京口作》)的慨叹。熙宁六年十一月,作者雪中发于馀杭以北的临平。次年四月,犹在润州(今江苏镇江)途中。因感于春尽未归,故托为此词。所念归者,杭州也,非蜀之眉山。此亦“却望并州是故乡”之意。
此词乃《少年游》之别体。这一体的特点是上片以两个并行的四、四、五的句式组成。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形式,在两个并行的句式中各用飞雪与杨花这两种可以互拟的自然形象,作为两个季节的标志,表达了两种情景。上片前三句是说,想到去年家中人在馀杭门外送我的时候,片片飞雪恰似漫天飘坠的杨花。这样描写飞雪,是出自东晋女诗人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也是以此勾起对称的下句。下三句则是互拟,说现在已是“柳绵飞似雪”(欧阳修《玉楼春》)的第二年暮春,我仍然没有还家。实际是由眼前的“杨花似雪”忆及别家时“飞雪似
作者介绍
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