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爱德双语实验小学浦菲
上完《最大的麦穗》,我并没有从那片金灿灿的麦地里缓过神来,相反却再一次地深陷其中,愈发地困惑了。在苏教版的第十一册教材中,类似的蕴涵哲理的课文有三篇,分别是《山谷中的谜底》《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和《最大的麦穗》。而其中情节性最简,思想性最强的又恰恰是《最大的麦穗》一文。我是一个性情中人,自感擅长于教授情感类课文,但是考虑到班级实情,思前想后还是选择了我最不会教的哲理性文章,难免会“精讲细剖”违反现在的教育理念。所以扪心自问成功者有二——在本文的教学中情景演绎,触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运用智慧碰撞,激发了学生的独特性。失败者有三——分别是:朗读体会一笔带过,未能走出课文,和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成功处一、情景演绎,触发主动性。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学生站在被错失的“麦穗”的立场,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说:“唉,何必犹豫不决呢,我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至少我是你现在值得拥有的呀!”有的学生说:“快回来!快回来!我就是你要找的最大的麦穗呀!”着急,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体会奠定了感情基础。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领会在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他们对于苏格拉底的感悟,对于人生一如“走麦地”的感慨,对于时间、机遇的重新认识,都让他们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边走边比较,不可“埋头苦干”不问世事;有的学生则认为机遇虽然难得,最大更是难求,但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精心培育,让自己手中的那个“麦穗”变成“最大”的;更有同学已经领悟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的精髓!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课堂上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撞击,情景演绎,将带给师生亲身体验的愉悦,带给师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成功处二、智慧碰撞,激发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留有多处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其一,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在请多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或和蔼,或严肃地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先谈一谈自己听了摘麦穗要求后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认为简单,而有的学生则抱怨太难。实则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已经袒露在教师的面前。而后提出问题“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困惑,用心地自学课文,或朗读,或圈摘,或讨论相关章节,在明白弟子们没有成功的同时,不免对自己刚才的想法捏了一把汗。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