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二>文章详情

《院士的故事》

作者:环境保护手抄报 2015-09-12

读完《院士的故事》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原来有很多,他们默默地为祖国做着贡献,只是我们太孤陋寡闻了,所以不知道。

汪德昭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汪德昭把自己半个多世纪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归纳为“标新立异,脚踏实地;一丝不苟,自己动手”这样几句话。所谓标新立异,指的是研究工作一定要有创造性,不论是理论、实验、技术、方法还是工具,都应当有创造性。

汪德昭在战略上强调创造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非常强调脚踏实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在审查研究生的论文时,不但要看选题、立论、实验、方法,就是对论文的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都要认真推敲、修改。

汪德昭一生中发表的论著不算多,但他做的每一项实验,都比前人有所创新,因而每一篇论文都有自己的特点。前些年,他发现有的科技人员只追求论文的数量,做了一点儿工作,却可以写出3篇、4篇甚至5篇文章。他对此深为不安,马上发表了8点意见,指出科学家应对社会负责任,写学术论文应当强调创造性,而不能玩弄数学游戏,对一篇科学研究论文,加以改头换面、乔装打扮,变成好几篇论文,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

汪德昭还特别重视实验技术,要求科研人员学会自己动手。7月,在声学研究所研究生座谈会的发言中,他对研究生们讲的第一条意见,就是要求大家必须重视实验技术,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对于这一点,汪德昭深有体会。1948,他曾为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设计研制了可以测量1000个电子的电荷的高灵敏度静电计,以及微量天平,得到国外著名科学家较高的评价。其中,高灵敏度静电计被命名为“居里-汪氏型”。1941,I.居里(Curie)使用的一台德国造的静电计坏了,因战争无法再买新的,影响到研究工作,请汪德昭帮助修理。虽然汪德昭并没有修理过静电计,但经过细心琢磨,用1个月的时间,终于设法把直径仅1微米、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白金丝,焊在小小的铜柱上,使居里的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自此,汪德昭修理仪器的声名大噪,不少科学家都来求他帮助修理当时战争状态下无法找到备用品的科研仪器。直到1991年8月,法国的研究与技术部长H.居里安(Curien)来华代表法国政府向汪德昭授勋时,在贺词中还提到了这件事,盛赞汪德昭具有一双巧手,并说:“汪是当时全法国能做这项工作的唯一的人”。

读完《院士的故事》,读完汪德昭院士的故事,我懂得了科学对于祖国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也要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不求以后可以成为像汪德昭院士那样的科学家,但是至少可以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