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一入学我便广交好友。确认了几个和我十分谈得来的好友以后,我便觉得已经不需要更多“真正的好友”了。
正式上课几天后,一位姓于的同学被我注意到了。于同学戴着一副方框眼镜,但镜片挡不住他看人时的热情。他是一个十分开朗的人,而且是极致的自来熟——才入学几天就已经和诸同学打成一片了。
在一个课间,他主动来找我聊天了。那时候的我比较内敛,但几乎一瞬间和他熟了,话也多了起来。
但相处了几个课间以后,我渐渐感觉他的热情过了分。他一下课就跑来找我,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地聊,东扯一句西拉一句——虽然感觉这么聊天也不赖,但在一边的、我入学交的挚友们却一句话也接不上,显得十分尴尬。
当时的我权衡利弊,觉得还是挚友重要,便在暗中疏远了他。但我不曾想的是,虽然我并不把他当成重要的人,但他已经把我当成真正的朋友了。
一个又一个课间过去了,每当我和挚友们谈得火热的时候,于同学就站在一边,笑吟吟地听着。那时候的我,已经不甚注意他了。
在四年级吧,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我和于同学在等待盛饭的队伍里刚好站在了一起,便不紧不慢地聊了起来。聊着聊着,于同学突然奇怪地问了一句:“我们是朋友吗?”
我一怔,脑子里想:我总不能说不是吧。碍于面子,我撒了谎:“当然是啦。”
他看起来十分开心,他又问了一句,“假如有一天,我去了其他的地方,你会怎么样?”
我觉得他实在是做作,便道:“我们都是小孩子,没必要像这样故作深沉吧?”他只是笑笑,便改了话题继续闲谈。
但是,五年级刚开学的那一天,我感觉到了异样,但说不出是哪里不对。过了几天,我才终于发现了问题:小于呢?
我的一个挚友说:“于同学吗?他是转学了吧。听说他爸去了上海工作,把他也带去了。”
我听得愣住了。怪不得,前几天的课间总觉得少了什么人,有一个座位一直空着,原来是这样啊,我想。
前几个星期就这么过去了,但这奇怪的空落落的感觉却越来越大。在一个课间,我不自禁地说了一句:“哎,于同学真的不在了呢。”
朋友奇怪地说道:“你怎么又在说他啊?”
对呀,我怎么一直会这么不由自主地聊到他呢?
到了六年级,又听说他转去了美国。这种难受的感觉才终于爆发出来。我觉得我仿佛欠了他太多,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一直不怎么回应他,即使他一直当我是好朋友。他也许害怕寂寞,所以每个课间都在竭力与我搭话,但每次都被我不冷不热地隔了回去。他每一年都邀请我去他的生日会,但我每次都找借口不去,嫌麻烦——有一次竟还放了他的鸽子。
我感觉沉重的罪恶感爬上了我的颈背,想找个时间和他沟通,但他的qq头像永远是灰的,微信也联系不上。我开始找他的电话号码,但班级里仿佛无人知晓。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出了我的生活,没有留下一丝踪迹。
有的东西,只有失去了才渐渐显出其价值。
我还记得体育课上老师要求组队任务,他永远会找我来做伴,但渐渐地他像是发现了我并不在乎他,也渐渐地不来了:我经常顺口让他帮我盛饭,他总是尽力做到最好……可是他的一份真心与热忱,我又何曾有过回报?
如果有机会,我想重新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小于,让我们再做一次朋友吧!”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