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08年的终点,回望这震撼人心的一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也许历史将会证明,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年份,但我更愿意将汶川大地震和三聚氰胺事件作为标志性事件,因为它们浓缩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希望与困惑。
我们现在可以把三聚氰胺事件分解到原料供应渠道、生产企业、政府或技术、监管、法律制度等各个层面加以详尽剖析,然而在进行这一切理性反思之前,我们都不能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三聚氰胺这种无孔不入的白色粉末,已经突破了一个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想,这才是现实损害程度远低于汶川地震的“三鹿奶粉事件”之所以对整个社会造成如此强烈的心灵震动的根源。
在任何社会——包括中国的传统社会——都大量存在着欺行霸市、以次充好、投机宰客的丑恶现象,可老话仍说“伤天害理”的事情做不得。即使是不法奸商,也很少有人明知一样东西会吃死人还拼命兜售。常识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是精神正常的人(即便是公认的恶人),除非处于敌对关系或受到强迫,没有人会愿意做有可能伤害他人性命的事,因为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条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压隔离带,上面写着“禁忌”二字。
可以肯定地说,筑成这条“禁忌隔离带”的基础材料并不是法律或制度,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在确保不会败露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仍然不肯做伤天害理但有利可图的事情。它可以是某种宗教信仰,也可以是某种传统道德,甚至还可能只是一些关于“报应”、“地狱”、“惩罚”、“轮回”之类的“愚昧”迷信。不管怎么说,这条“隔离带”一直有震慑作用。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离开“禁忌”这条道德底线,否则社会就会解体。
但是,三聚氰胺挑战了这条底线。从奶农、奶站,到奶粉生产企业,直到地方政府,所有环节上的人,就这么因为各种各样不同的现实利益而轻松地逾越了它,灵魂里没有烙下一丝一毫的愧疚。在三聚氰胺的白色迷雾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道德大厦倾覆后残余的一片废墟。更加令人心寒的是,以时下的一般标准来衡量,疯狂地往牛奶里倒三聚氰胺的那些人,绝大多数也许根本算不得什么“恶人”,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
三聚氰胺的故事并非首次上演。从近年来屡屡曝光的食物、药物“吃死人”的骇人听闻的事件中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唯物质化已经达到了怎样惊人的程度。今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是集所有这些故事之大成的典型案例,因而也就格外值得关注和探讨。
如果说,人性的恶在三聚氰胺事件中被突出放大。那么,人性的善也在2008年里被突出展现。我们在另一片更大的废墟里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两个月里,举国上下,不分贫富、年龄、地域、城乡、职业,几乎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对灾区同胞倾注了发自内心的关切,付出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地震废墟上忙碌的志愿者中,看到了许多以往被认定为“冷漠自私”的“80后”一代的身影,他们注定将肩负起我们民族的明天。我甚至还可以肯定地说,在各地向灾区捐款的慷慨解囊甚至撸袖帮忙的人群中,不乏那些往牛奶里放了三聚氰胺的人。
这就是我们身处的时代,我们中的一些人一边为一点蝇头小利不惜毒害我们的婴儿,一边又近乎本能地向素昧平生的人伸出援手。过去30年60年乃至100多年翻天覆地的制度与社会的变迁,已经瓦解了许多曾经支撑中国社会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和道德基础,而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并为大多数人共同接受的新的文化和道德尚未确立,社会也因此到处充斥着失范与纯真,时而令人悲哀绝望,时而令人欣喜心动,更多时候则令人迷惑不解。
这样的状态也许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2008年这个重要的年份,以一种尖锐对照的形式同时向我们呈现了这个时代的两极。让我们从2008年留下的这两个有形和无形的废墟中重新出发,去探寻(或者哪怕仅仅是思索)我们未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