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欢迎查看!
《新编历史教学论》读书笔记课题研究开始后,按照课题的要求,我开始有计划的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教学理论图书,其中包括《新编历史教学论》。
《新编历史教学论》中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特点。现代化教学手段比一般直观教具更为生动形象,更吸引学生,因此它对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既不会重演,又无法实验,那么如何凸显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一面,改变传统历史课的枯燥乏味,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历史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大大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手段。他独特的功能,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了过去历史教学的单调乏味,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可见,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运用多媒体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这一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赵匡胤画像,并用flash再现了陈桥兵变的历史史实,通过制作的拼图、图片配上音乐、欣赏歌曲和精美的画面以及战争的线路演示等等,使原本枯燥的民族关系内容变得活跃,使原本死气的课堂完全活跃起来,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每一个学生都真正认识了民族关系,学生学的明白,思路清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通过课件设置了“如果你是当时驻欧洲、亚洲、美洲的记者,你会在当地看到哪些变化?请你写一篇新闻报道。”这样一个情景,让同学们发表见解。学生得出的结论有理有据,远远超出课本和老师的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突破重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中的关键,也是一位教师能力的重要体现。历史知识比较抽象复杂、空间概念强,学生难以理解想象,老师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例如:我在讲授世界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会议多、战役多,人物历史事件多,空间跨度大,学生往往觉得头绪多,难掌握。为解决这一难题,突出本课重点,我通过制作幻灯片,利用艺术字动画效果,让学生记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四次会议名称、内容;又利用播放录像片断,使学生掌握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等。,
三、强化学生记忆
历史学习有记忆、理解、分析运用等几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记忆是智慧的仓库,是历史学习几个层次中的基础,也是历史学习中最大、学生最头痛的部分。教育心理学证明:感知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第一步,对记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多媒体,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提高记忆的质量。教育心理学也证明,情感充沛是有效记忆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喜欢的东西容易记住。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人文关怀
新课程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新课标除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外,更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历史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学中所要求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等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单靠教师语言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不能触动学生灵魂,使之产生共鸣,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运用多媒体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感观刺激、内心体验,就能让学生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例如在讲“毒品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片断:官兵吸毒品,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大量外流;人们吸食毒品,骨瘦如柴,家贫如洗,甚至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毒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了拒毒禁毒教育。如讲“红军长征”时,可剪辑播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片断,培养学生敢于吃苦的品格、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总之,运用多媒体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粉笔加黑板原始教学手段的极大进步,它是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利用语言和板书形式,提高到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的综合应用。但是,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诸多优点,我们不应该忘记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只能充当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绝不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因为教师的作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营造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加强主体意识,并帮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而计算机只能按固定模式和流程进行,再好的教学课件也无法和一个真正教师相比较。因此不能因为使用了新的教学手段,就颠倒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与教学手段的关系,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性教学,重点还是在知识的共同学习中,所以应该避免多媒体演示占据主要地位,还应该注意不要忽略了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以及材料选择的贴切性。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读书笔记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
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历史教学》读书笔记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评价,并非现在才有任何时期那些求进步的历史老师,在教学上除着眼教学目标外,普遍关注学习活动的指导,当然他们也通过良好的教学发展自己开发学生能量的记忆,然而,历史教学可以明确区分新旧教学法时打出的口号便是以学生为中心。那时甚至提出没有学就谈不上教的主张,遗憾的是主流的历史教学则太习惯于教历史等于讲历史的观念,而且讲历史又被狭义地理解为教教材,于是在教学现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还是不能替换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观。
今天我们看教学法教的本质直书为互动,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文本与社会的互动,正因为是单向的接受式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主题感和创造力,并在学习中始终被动,所以要用毒针主动式的教学改变它,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观探索互动的师生共同承担的评价角色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更为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有助于教师自觉地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改善现行的历史教学评价。
成熟的教师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质量,诸如我教的内容学生真的懂了吗?学生能够思考这样的问题吗?他们准备好学习新知识了吗?这类问题既基于教师的经验,改善教学,也同时对激发教学创意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作用,其中还蕴含了教学评价。我们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并不是仅仅着眼活动本身,做什么活动和怎样做活动,而是要特别关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无论教学还是评价,重点都在这里,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依赖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范围和学习顺序,以及源自教师的讲述或由教师提供的事实性知识进行教学和评价,今天虽然不能完全排斥传统教学的合理部分,但是绝不能把学生的理解只限定在教科书或教师所讲的内容,最直白的说这样做不能确定历史教学求真的本意,亦无法保证历史教学人文性的发挥,若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围绕学的动机强调江阴有连续性的激励作用,也利用交警找活泼的学的环境,以此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发现,我们的历史教学现场就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对学生发展产生真实影响。
将教学评价嵌入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常态,问题是做不好极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削弱历史的叙事性是历史学习在各种活动中变得琐碎,而是让眼下的评价充斥课题,即便是上述比较成功的事业,也只能是在学习兴趣考试成绩有长足的进步,而在学生历史意识和能力,发展方面,仍没有确凿的实证研究说明它是有效的。因此,目前的历史教学界还是信奉一节好课是讲出来的道理,至于一般的课就只有讲课本知识了,乃至不考不教的现象普遍存在,诚然,以考试结果论质量,以讲解考试重点为指针,以训练书面考试能力为目标不符合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历史教学原则,历史教学是否也到了非转变频加饭是不可的时候了呢?抑或是需要确立更为平衡的评价系统呢?笔者以为然,尽管困难重重,但并非做不到,更何况我们的一线教师已经开辟了通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道路,作为改善历史教学的方向,它是观念层面的前提,更当是行为层面的前提。
二,创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历史知识作为公共知识在体现国家意志民族,认同等基本价值的同时,还应当包括认识自我探究多种观念分析各种争论或观点等丰富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使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的定量描述,也包括对学生的定性描述,最后还包括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评价包容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而产生的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需要达成如下教学要求。
1,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
一位历史教师谈及自身发展时,牢记着这样一句话,你在这节课中想告诉学生些什么呢?正是因为这句话让他懂得了为何而教,为何而教在理论上是对历史教学本质的追问,旨在揭示学生将学到什么?而从教学形式上看便是积极的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具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观点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促使学生承担其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者的角色,实践证明,课堂环境越是自由开放,学生就越是乐意释放自己的学习能量,与传统的教学不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线性的编码,一问到底,一讲到底,而是能够按照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追究具体学习主题的意义,并关注学生看问题的整体视角。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悬念的期待,或许这样的课堂不如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看起来有序和有效率,但是只要教师有能力让学生理解和组织好学习问题,而且自己扮演好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问题的咨询者,创造性学习的合作者学习心理的支持者,以及弹性的学习资源的支持者的角色,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效果。
2,充分考虑学校教育的复杂性。
学校课程是人类经验凝结的结果并非学生人生经历的产物,即便是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无论它包含着多么丰富多么复杂的人生指引功能也不具有知识终点的作用,任何学习阶段对学生的经历而言都是暂时的需要,历史学科不过是用一些比较成熟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探讨历史方面的问题罢了,随着学生的经验,逐步丰富,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在传统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的作用较大,这与传统的社会环境相对单纯有关,现代社会则不同,学生的生活世界远比学校所呈现的真实世界丰富得多,源自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会导致他们喜欢或不喜欢学校,喜欢或不喜欢学科,同样,学习伙伴和学习环境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往往比教师的作用还要大,所以在怎样的环境中学习就成了教师优先考虑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力图合情合理的把学生的经验与所学知识关联起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宜的方法,确认是不是我该知道多少,而是知道怎样知道的道理,促使课堂也具有社会交流的功能。
上述要求符合学习维度理论,即学习包含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和内部心智获得与加工过程,前者要求使用适宜学生表现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后者依赖启动学习动机以及定向个人学习水平来实现真实的活动对话和合作。
3,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由知识视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和虚拟世界省城学习结构,单一的一只是世界主宰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历史教学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比通过数字技术表现得更为生动具体,学生借助数字技术理解历史探究历史的多种可能性,既是现实也是趋势。
可以肯定的说,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更是艺术字画时代学生的学习要求。诸如自由的做事喜欢自己定制富有个性化,更强调公开公平公正,并愿意承担监督员的角色,习惯性地把娱乐融入到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注重写作要求速度,并主动地尝试各种创新,教师不仅要激励学生集中精力去完成应做的事情,而且要有能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节奏熟练快速浏览研究达成最佳学习效果的方法等。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