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大学不应该取消军训
开场白:
1一把钢枪,一声惊涛,不畏虎狼,亮剑沙场
2经历军训生涯,练就钢铁筋骨
3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军训终不还。
三个论点:
1. 军训是法律规定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规定,每个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而大学生军训是一种服兵役的形式,所以,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参加军训。
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我国法律尤其是军事法赋予的一项使命,是国家围绕人才培养长远战略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军训体现了“寓军于民”的政策思想,契合了党在新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55我国通过的第一部兵役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在学校内受军事训练,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响应党中央“全国大办民兵师”的号召,解放军各总部下发了《关于制发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中专)民兵试点训练大纲(草案)》,全国在近40所高等院校中重新开始组织学生军训
1984通过的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可见,大学生军训不仅仅是高校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作风和学风而实施的一项管理制度,更是法律特别是军事法赋予大学生的一项使命,一方面国家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其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自身接受训练,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以积极履行国防法律义务,践行法律使命。 2军训的历史渊源及其他国家也在坚持军训制度。
历史
远古 “军训”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的奴隶社会. 被后世尊为教育家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把军事训练和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那时,人们都把军事技能的高下,视为一个人是否贤能的标志,所谓“射御足力则贤
现代 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倡导实行“军国民主义”,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同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正式提出学校增加军事课程,请军官教授学生军制、战术、战略等国防知识。1906,清政府正式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毛主席在《新青年》上号召: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国家
美国:要求公民在规定的年龄必须参加军训,履行兵役义务。对高等学校的学生军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在全国350所高等院校和650多所高级中
学设了351个后备役军官训练团,由国防部统一领导。
英国:目前,英国陆军在大学中设立的军官训练团共有16个分队,2500人。空军在64所大专院校中也设立了16个训练中队;陆、海、空三个军种都在中学普遍招募学兵,对自愿参加的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印度:通过国民学兵团对全国地方大、中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学兵团属国防部国防学兵团总监署领导。学生根据年龄、性别分别编入高级组(18~26岁)、初级班(13~18岁)和女子组。
德国:规定所有19岁以上的青年学生都必须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大专院校一般都将军事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并经过严格的考核,为国家培养后备役人才打基础。
波兰:对学生军训极为重视,1973年国家规定:凡是大学毕业的男生,都要到部队参加集中训练1年。上半年在后备役军官学校学习,下半年在部队代职。
越南:规定初中以上学生,每年都要进行军训训练。按规定训练结束经严格考核合格者,视情况授予预备役准尉或少尉军衔,个别授予现役少尉军衔,分配到部队技术兵种任职。
瑞典、瑞士等中立国家对全民的国防教育更为重视,他们要求所有中小学生必须接受国防教育,在大学期间直至参加工作,到45岁以前,必须去部队接受2~8个月的军事训练。
3军训的意义
地方高校普及军训,要求大学生接受一段时期的军事训练,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学生与部队士兵的零距离接触,感受士兵独有的军人气质,了解部队平时真实的生活作息和军人轶事,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添大学生对部队的向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式的军事化训练,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同时促使大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强化组织纪律性,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大学生军训制度实质上契合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想。 ① 爱国主义教育
② 组织纪律性
③ 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练品格(此点需格外强调)军训是大学生独立生活的里程碑
篇二:大学军训是否应该取消
军训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美好的开始。通过军训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和意志,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并且能体验到与新同学同甘共苦的乐趣,是我们大学生活的新开端。有人认为大学军训过于形式化,对大学生没有太大作用,应该取消大学生军训。这样认为是因为大学军训期间训练内容的老套和时间短暂,在军训期间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其实军训的目的是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在经历了高考之后,许多的人已经开始放松了自己,同时对
自己也没用了远大的目标。这样在进入大学之后,是无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只会浪费了时间。在军训期间,我们会遇到许多新同学,接触到我们之前没有了解过的东西,但是经过军训期间的共同训练,我们与新同学之间会彼此了解,然后成为新的朋友。更为重要的是,军训会锻炼我们的意志。许多社会上的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意志,在大学不能学到知识,更无法解决之后工作上的问题。大学军训其实就是一次对意志的锻炼,我们在军训期间肯定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就会有新的收获。也许军训的内容很老套,但军训的确会对我们的大学生活有帮助,所以大学生的`军训还是应该进行。
篇三:大学生军训
暑假行将结束,转眼又到新生开学。毫无疑问,高校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必然是军训。今年2月,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网站2月5日公布),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
军训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必修课”,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和重视。然而,近几年来,军训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也经常见诸媒体。2010年9月8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新生军训第二天,女生张溯珣在回宿舍休息途中出现呕吐等症状,随后被医院宣布“脑死亡”。时隔两天,9月10日,湖北经济学院大一男生徐迅也在军训第一天猝死。
“三天死了两个大学生”,此话听起来虽然可怕,但军训“猝死”无疑是个案,是极小概率事件。然而,如果我们一味地避开科学组织军训的责任,简单地将此事归结于如今的孩子体质差,不能吃苦,难免显得有失偏颇。
说起军训,我们会很容易联想到“站军姿、踢正步、练队列、军体拳”,几十年一成不变,年复一年,非常单调枯燥,与《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载明的“单兵战术”、“轻武器射击”、“野战行军生存”、“国防战备”、“国际战略环境”等内容要求大相径庭。而且,由于军训为国家法律所规定,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强制性,并被赋予考验韧性、磨炼意志等神圣的光环。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去质疑军训的内容和形式。
近两年,随着90后体质较弱学生在军训中晕厥人数的不断增加,一种“取消大学军训”的声音开始蔓延,其主要原因恐怕并不在于大学必修军训本身的合理性,而在于现实中高校军训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不够合理完善。眼下,各地高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军训计划,新生军训工作如何创新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和值得探讨的话题。
从军训的初衷和功能来看,军训可以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吃苦耐劳、怎样迎接挑战、怎样处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军训可以煅炼体质、磨砺意志、培养毅力,增强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可以培养团结互助的作风,增强集体凝聚力与战斗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思想上的自立和独立,还能帮助我们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这些无疑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太阳底下的暴晒、水泥地上的“烤验”,需要“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坚韧。
然而,就教育的本质来看,我们不必要将军训搞成惩罚性,甚至摧残性的训练,而应该与时俱进地更加重视军训内容的设计和形式的创新,不仅要将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军训,更要将“野外求生、素质拓展、灾难应急、常规救护、安全防护”之类的实用技能内容纳入其中,而学校则要在师资、教材、器材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在训练的形式上,不仅要有必要的队列训练、军姿强化、军纪灌输,更要穿插参观军营、观摩内务、开展国防知识竞赛、军歌竞唱、观看兵器(实物、模型、图片)展览、国防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军训之于人生,是一次难得的特殊体验,军训的不可缺失和终身难忘往往会从学生的军训日记中得到印证,从学生与军官们的依依惜别中充分感受,训练中的汗水、疲惫、痛苦,常常会成为学生们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经历。为了让这段回忆更加美好,为了让军训能够实现初衷,我们迫切需要重视军训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