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三>文章详情

广西第一书记观后感

作者:吴菀蓉 2023-04-11

广西《第一书记》观后感

偶然看了广西卫视的一个电视栏目,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接地气。我也是做策划的,也看过很多有创意的电视栏目,对于娱乐性的选秀以及爸爸去哪儿的栏目,说实话我很不敢兴趣,毕竟看过一期就能大概知道怎么策划,怎么炒作,怎么赚人气。但对于这个《第一书记》,我竟然看完了,而且意犹未尽的又从网上开始的第一期又看了一遍。

说实话,公益节目不好做,我看了这些栏目,基本上每一期都能刺中大家的泪点。《第一书记》的定位就是乡村公益栏目,栏目的流程就是从这些贫困村的书记开始介绍村里的贫困情况,和那些一个个让人泪奔的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爸爸疯傻奶奶残 烧炭妈妈撑家难”“父走母走爷又走 两个孩童真遭罪”“父瘫母走奶奶病 兄妹太苦背压弯”每一期都有一个特别心酸的故事。这些情况根本不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可以想象的。栏目里的场景我相信都是真实的,当然为了拍摄效果,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采用一些小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总比《爸爸去哪了》这种全程剧本的现象真实多了,这些故事都是从生活里的真实体现,毕竟我们身边不会有那么多的林志颖,那么多的张亮。

公益栏目不好做,广西卫视敢于做第一个做大型公益栏目的省级卫视,我相信也是下了很大的勇气。首先,必须要得到了省级领导的许可,毕竟现在官员更在乎的是面子工程,而做公益,说的不好听的就是为ZF抹黑。《第一书记》的策划团队很聪明的把扶贫这个事情,转变为帮助村民致富,缓解了各个地区ZF的压力,毕竟有红十字会的前车之鉴。广西卫视有全国平台的资源,广西宣传部和组织部的大力配合,下面的ZF自然会极力配合,公益栏目自然而然的就有很大的操作性了。

第二,公益事业是属于自愿性质的而不是强迫性质的,这点《第一书记》栏目做的很好,将各个贫困村的困难现状,各个需要帮助者的心酸现实都在栏目里展现出来,在现场聚集了当地一百家爱心企业商家,用故事来打动这些爱心企业,让这些爱心企业自愿上台捐赠,没有任何的强迫性质。不再像别的公益栏目那样充满了作秀。其实很多在看电视观众们都希望能帮助这些贫困孩子,但是毕竟没有那个财力和精力,能有一个爱心企业上台不作秀的捐赠,自然也会让观众们觉得亲近。

心存善念,第一时间行动,就能得到快乐。《第一书记》整个栏目反映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大家感觉到爱,感觉到世界的美好。我觉得这个栏目比《爸爸去哪了》更有爱,更能教育人。这个栏目想做大做强,还需要改正几点:

1.从观众角度理解出发,让每期栏目更真实,不一定要的那么完美的拍摄效果,但一定要真实,让大家知道这是遥远山区里发生的实事。

2.尽量让地方ZF少出现,毕竟现在观众们都很挑剔,像5.2日那一期,某贫困村上了栏目,这个村的上级直管ZF居然在栏目中捐赠了30万,要我说,早干嘛去了?这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3.爱心企业的组织力量大多是民营企业,像移动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的国企巨鳄很少,可能基本没有,栏目组可以发出邀请,让这些企业加入,达到的捐赠效果会更好。

4.希望能通过栏目组自己资源和周边贵州,云南,甚至甘肃,青海那些贫困的乡村合作,将这个栏目真正做成全国性栏目,而不是局限于广西。

2014年初,嫣然天使基金被曝疑似“敛财”丑闻,公益慈善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自从“郭美美事件”以来,一些慈善机构频频曝出负面消息,公益慈善从“炫富”到“敛财”,一直在和公众玩 “躲猫猫”。由于在相当多的公益慈善事业中,透明度低、诚信度差的问题一直被大家普遍诟病,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2012年春天,作为广西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创新性战略举措,广西选派了3000名机关干部到广西最贫困的3000村庄,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2011年底广西有贫困人口950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2.3%。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这些地区脱贫成本高、难度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第一书记”们去到这些地区之后,想方设法为这些贫困人口脱贫。有的利用自身资源为村庄引进经济项目,有的发挥专长激发和提高村民们的经济意识,不但关心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同时关注村民们的心理健康建设。

《第一书记》节目倡导的是“扶贫先扶志”的新型扶贫投资公益理念。

《第一书记》针对当前老百姓对于公益存有质疑的心理,原创了独特的道德建设节目形态:节目以广西全区选派的3000名扶贫“第一书记”为主角,采用外景拍摄和演播室录像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他们工作中如何寻找脱贫致富的项目,邀请该名书记来到节目现场,直接与100位企业家和爱心人士面对面接触,为产业项目寻求捐助;并借助广西卫视这个全国优势平台,将所在村庄的项目向全国进行推荐,同步接受全国电视观众的线下捐助。

同时,受帮扶的村子里还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个人,他们有可能是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失去劳动力的残障人士,哪怕是一个书包、一袋大米或是一床被子,都能对他们生活有所改善。

作为全新的慈善公益模式,《第一书记》节目所关注的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更致力于促进企业和农村项目之间的沟通交流,注重的是产业项目的扶持能否实现整个贫困村的可持续性发展。节目倡导的公益慈善不再是单纯的“输血”治疗,更重要的是要为受捐助群体建立“造血”项目!

《第一书记》走的是一条“面对面透明捐助,点对点放心帮扶,低门槛自发式参与”的慈善路子,力图打造一个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平台。

首先,“第一书记”所带来的致富项目,必须要经过现场企业家的答辩,企业家才会决定是否提供捐助或者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利弊点,帮助“第一书记”进行项目的升级完善。

其次,企业家为项目提供的捐助资金,将直接存给“村民理财小组”的`联名账户。“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有3人,由“第一书记”所在村庄全体村民投票推选出,他们将负责监督和执行资金的使用,捐助者和群众可以随时查询联名账户中的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来到现场的受助者情况由电视台真实记录、呈现,现场由爱心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组成的“第一爱心团”将捐助直接亲手交到他们手中,现场有银行工作人员为他们即时开设个人账户,捐款不经过电视台、不经过任何组织,由受捐助者本人当场存入银行。

第四、节目组将在后续节目中,为观众播报这些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受助者的资金使用情况。

节目组正在一步步实现这4个目标,力图打造一种最直接、全透明、最放心的公益慈善模式。

《第一书记》节目是以3000名“第一书记”为纽带、以扶贫项目为载体,通过宣传“第一书记”和励志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他们为贫困村策划的具体项目,搭建起一个整合社会资源,并促使社会资源与扶贫项目直接对接的有效平台,为贫困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扶和资助。

做农家人、干农家活,吃农家饭、说农家话,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这是我区300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们的使命。7月30日,自治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南宁举行广西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主题情景报告会,一些“第一书记”代表登上讲台,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和村庄的故事。

“致富书记” 守着穷山村 四处找财路

让贫困村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致富的梦想在黑土地上开花结果——带着这个愿望,伍美新走出南宁市科技局的机关大院,来到南宁市横县石塘镇瑶埠村担任第一书记。

到了村里,伍美新赶跑上蹿下跳的老鼠和蟑螂,捂着一身臭汗,在没水没电的村委办公楼熬过了第一晚。第二天,村支书看见他在啃方便面,说:“咦!我以为你回去了呢。”

初来乍到的伍美新,自己设计了“第一书记”连心卡,见人就递。白天,他跟乡亲们种甘蔗、施农肥;晚上,他拿着手电筒开村民会,和乡亲们聊家常、找路子。伍美新发现村里甘蔗和桑蚕等支柱产业科技含量低,农民增收难,便找“娘家”科技局寻求支持,使总投资80万元的“南宁市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科技项目落户瑶埠村。他又带着村干到糖厂寻求扶持,建设高产高糖甘蔗科技示范基地。

现在,瑶埠村建起了高产高糖甘蔗、优质高效桑蚕、高效健康养殖和百香果种植4个科技示范基地,覆盖农户300多户,规模养殖户发展到50多户,还引进“樱桃谷”旱鸭、自动上簇升降技术等9个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

伍美新在报告会上说,今年“七一”,他捐出1000元带领乡亲们修路。70多岁的村民黄耀连拉着他唱起了:“你不怕苦不怕难,从不为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说到这里,他在讲台上哭了:“乡亲们的情义,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了‘第一书记’的含义……”台下响起久久的掌声。

“微博书记” 路子怎么走 微博献良策

李俊玲来到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大岭村担任“第一书记”后,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摸情况、跑项目,奔忙了3个月居然一无所获,大岭村还是“剃光头”。

李俊玲为此急哭过。2012年7月,她得知县里将举办扶贫资金竞选活动,赶紧找出前期调研材料,熬了两个通宵写出扎实的竞选演讲稿。最终,村里争取到了这笔150万元扶贫款,用于道路硬化、空心村改造等项目。李俊玲一激动,在“广西第一书记”微博群里写下了第一篇微博。“第一书记”们纷纷回应:“收获很大啊,继续努力!”“李书记,给我们传经送宝呀。”

这个“广西第一书记”微博群一向这么热闹,大家常常在群里“晒”酸甜苦辣、社情民意、扶贫成果,交流工作经验。李俊玲成了群里的活跃分子,在群里发了近900条微博。今年4月,根据她的微博线索,有媒体记者来到大岭村采访,并建议在大岭建设新农村示范点。

南国早报记者了解到,一年多来,3000名第一书记走访48万户群众,记下8.9万篇民情日记,形成驻村发展调研分析报告8761篇。2012年,人民微博评出的全国十大政务微博中,“广西3000第一书记”微博群位居第一。

“博士书记”

干活没架子 带来新观念

朱慧涛是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毕业后分配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2012年3月26日,他来到百色市凌云县弄塘村担任“第一书记”。

村民们很快发现,这个“博士书记”没啥架子,吃住和劳动全和他们在一起。今年5月,村里要在半山腰的水源点修建过滤池,朱慧涛和40多个乡亲用背篓背着沙石水泥,来回上下了10多趟。

这个“博士书记”还给乡亲们带来科学发展新观念。2012年6月,村里扶持青年党员李开富,搞起了养兔场。朱慧涛研究了农村市场,觉得有必要引进小微公司的理念。李开富在他的建议下注册了公司,从“李师傅”变成“李经理”,生意顺风顺水。

此外,在朱慧涛的努力下,自治区派驻凌云县清洁乡村工作队已经争取到企业投资15万元。村民们乐了:“博士书记不错啵,不花钱也能搞好环境卫生。”

第一书记观后感

当看完第一书记的主题报告会的时刻,我心有触动,那种感觉是非常复杂的,我不得不佩服那些第一书记下基层挑战自我的信念,也不得不感慨中国城乡发展的极度不均衡。有学者曾这样说过:想要感受美国的富裕,就看看美国的乡村,想要看看中国的发展,得看看中国的城市。而中国的农村呢?这位学者貌似刻意回避了这一点:看看中国的农村,才真正能够感觉到中国的贫困。

中国已经成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农村的贫困却被宣传巧妙的掩盖在发展的光环之下,在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建设模式下,中国一直在走着艰辛的道路,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模式逐渐成形,腾笼换鸟模式的兴起,大部分城市接连引进房地产事业以促其发展,就连一些农村和城镇也开始逐渐引进一些工业来振兴地方经济。不得不说房地产的发展让中国大中城市经济迅速腾飞,有媒体甚至鼓吹:卖掉一个北京市,可以换美国一年GDP。房地产的发展也使得城市的生活门槛变得越来越高,城乡两级分化的加剧;大部分农村和城镇都是引进工业振兴地方经济的模式,虽然使得地方财政能够得到良好的改善,人民的生活变得比以前富裕,但是严重的环境破坏却极大地困扰着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剩下的大部分不具备引入房地产条件和没有建立工业条件的农村,就成为第一书记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贫困村。

俗话说,穷则思变,贫困村的村民们是否想过自己要发生变革,至少个人在整个社会往前发展的潮流中产生一些变革?我相信,他们不是不会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也不是不会利用社会优良的资源来成就自我,我更相信,他们比我们更殷切地要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但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什么他们还是依然贫困?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不愿意迁徙到一个自然条件好、能让自己变得富裕一点的地方去呢?这其实是因为面临一个制度性的问题:他们能走出去吗?

很难,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给新一轮的户籍制度刻下深深的烙印,不是城市的户籍,很难享受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便利,而同样也是如此,不是当地的户籍,也很难在一些能够开展工业或者其他能够创造更大利益的地方谋求工作,这些所谓的“先天条件”让他们实在是很难走出贫困山村,继续耕种着那些本都是不适合耕种的土地维持生计,而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和禁止土地买卖的条件又让土地限制死了,在这样的前提下,土地的生产模式变得极其僵化。这就是我对第一位上台演讲的书记而作出的感想,我认为他的改革和推动只是在一些层面上改良了土地的使用方式。

第二位上台演讲的书记可谓是声容并茂,她用“微博女皇”的身份很明确也很主动地声明自己已然成为信息时代的一位主力军,但他的所谓发展模式俨然是难以逃出我国发展历来主推的“创模范,抓典型”的僵化路子,因为这套方法很多年前都已经证明了并非明智之举,但是橱窗式的宣传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1963年提出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以中国国土之广袤,人员之众多,集全国之力建好几个村庄几个城市还是可以的,但是覆盖下来全国的农村和城市建设就变得水土不服,最后千疮百孔,不了了之。改革开放之初所设立的几个经济特区的建设也是集全国之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极度倾斜的政策优势,使得几个经济特区如雨后春笋般瞬间兴起,毕竟这些经济特区占有着天时地利人和,而向下推广就变得淮橘成枳了,不但原先构想的先富带动后富也逐渐化为泡影,还造成90年代末以广西北海,海南为代表的房地产严重泡沫化而导致的所谓城市危机。李俊玲书记的辛勤劳苦不能不让我们感动,面对新时代的发展,他学会利用微博来为自己鼓劲呐喊,以集思广益来为自己树立旗帜,但是,对于农村的发展,特别是贫困乡村的开发建设是否还是适用“创模范,抓典型”的传统模式,对于微博的力量是否真能够找到发展路子还是未知。成功的模范典型毕竟是少数,如果以模范典型的模式铺开来全面建设,各地基础条件不同是否适用仍有待考量,更何况贫困村早已是一穷二白,又如何经得起这样那样的实验折腾呢?

第三位出场的书记无疑成为本次报告会的亮点所在,他的流利表达和实例结合都增加了他的宣传力量,并且以一个博士生深入基层、去做一个基层书记的奉献精神也让人倍受鼓舞,他的创新意识和实干能力也在报告中得以一一体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对政策的有效利用,同时,创新也会受制于制度的僵化。当发展创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难免会对制度造成一定的冲击,而制度的僵化会使这位踌躇满志的博士书记该背石上山的时候还是得背石上山。但我相信,以这位博士书记的精明与才干,以他为先驱,一定可以推动一些制度性的改革。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土地价值的利用与开发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因为农业依赖土地,工业依赖土地,工商业服务业同样依赖土地。如果土地开发是模式性的,就如“微博皇后”李书记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虽然能够在一个高投资,快建设的方法创立一个模式,但是其推广就会产生雷同和投资过大、产能过剩的风险,因为不是每个地方的条件都那么相似,不是每一个城市都具备成为下一个深圳的条件。党中央早就强调,不能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更不能单以GDP论英雄,干部的政绩考核不应该只用GDP作为唯一指标,应该把自然环境、社会稳定、幸福指数等等都纳入其中。所以只有抛弃“创模范,抓典型”的老模式,不断深化改革体制,因地制宜,让体制适应各地发展,而不是让各地发展适应一成不变的大局体制才是发展的根本。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