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忙忙碌碌的人们正忙着准备过节,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看起来神采奕奕,。烟花爆炸声响彻在耳边!只听轰隆隆一声声巨响,打破了原来宁静。一枚枚烟花向天空喷去。天空开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菊花,把夜空装点得无比美丽。到处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万家爆竹喜气浓,一路风尘蹄花碎”我扯下旧对联,在门上贴上崭新的对联,看着那一点一点在我们手中脱落的岁月的红纸,感叹时间的匆匆,快得让人恍如梦一般,08年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辛酸事和甜蜜事。他们来得快,去的又如此匆匆。贴上了新桃,望着那一张一张在我们眼里未来的祝福,我们振奋,那撕去的是过去的酸甜苦辣的足迹和身影,“千般月色砚边过,无限春光笔下生”“五千年辉煌文化喜填新页,九万里锦绣河山大展宏图”“正月抒怀万首新诗歌大治,春风得意一杯美酒壮长征”那贴上的是对未来的热情如火…… 听爷爷说起春节的来历,相传在商朝的时候,有一个叫万年的人,他受到日光下树影移动规律的启发,设计了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 经过长期的精心观测,万年终于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功成之时,他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人们为了纪念万年,就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啊!爷爷,春节还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那西方的圣诞节是什么时候开始呢?”“圣诞节是耶稣出生的那一年开始纪元的,公元0年开始的,我们国家的春节是商代,公元前1600年开始的。
要早1000多年呢?”“呵呵,爷爷,我们好自豪啊!”爷爷说:“当然啦!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希腊,罗马,印度还有中国。”“哈!春节还真有来历!” 在电视上看到,几千万海外华人共同庆祝华人儿女共同度过盛大的节日,艺术团献上了别开生面的文艺盛典,点亮了海外的璀璨之夜。《舞彩缤纷——中华情》的大型歌舞晚会,在中国民俗文化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方元素,富有传统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清新现代的艺术气息。《海外游子吟》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那流浪的悲痛辛酸.遍体的伤痕,满腔的仇冤,游子的脚印血泪斑斑.,游子的脚印,血泪斑斑.历尽了人间的风暴雨寒,踏遍了世上的沟沟坎坎.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艰难…….这首歌将海外华人苦难的历史,艰苦的创业,那思念祖国的情怀,让人听后为之震撼。 海外华人自从通商战争以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很多人都被列强,当牲口一样卖到国外去,做苦力,有的在船上,还没到达目的地就饿死了,尸骨无存。活下来的华人都算幸运的了,他们在外国苦苦打拼,有的华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挥华人的勤奋耐劳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有的华人勤苦钻研,发挥了华人爱知识的思维,在科学领域上成为世界的佼佼者,有的还登上了诺贝尔的最高领奖台,获得了世界的尊重……他们都是在祖国战乱发生饥荒的时候出去逃荒的,为了有一口饭吃,不被饿死冻死。它真实记录了华人移民走过昨天、走进今天、走向明天的心路历程,并留下一份具有震撼力的见证。海外华人我们心连心,风雨同舟一起走过历史的云烟。
过节人们都在和家人团聚,一起过着温馨幸福的生活,但是忘不了那些还在辛苦工作的叔叔阿姨。最辛苦的人莫过与边防战士了,他们一年365天都守卫在祖国的边疆,多年来,边防部队官兵恪尽职守,扎根边疆,不辱使命,取得了骄人战绩,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民的幸福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列车,飞机上的服务员,还有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设者……他们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没有时间休息,也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他们好辛苦,我想向他们说一声:“你们幸苦了,祝你们春节快乐!” 我的李伟哥哥现在已经面临着人生最大的考验——高考,十几年寒窗苦读,哥哥一直为了他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着,听哥哥说那里的好学生可多了,都是每个地方的尖子生,一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竞争的压力好重。压在哥哥的肩膀上,他比以前消瘦多了,毕竟高考是横在眼前的河,一天到晚学习、学习、学习、还是学习。他身边到处都是学习资料,一叠一叠的,为高考做着最后的努力与冲刺!我默默的祝福他:实现他的理想! 啊!还有我的姨父,他长期在云南工作,国家水电三局,修大型水电站。还要供养哥哥上大学,春节也不回家,真想念他啊!我和姨夫都有好几年没有见面啦!真希望姨夫早点忙完工作,回来后相聚在一起。姨夫,我在远方祝福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三春晖霭门庭暖,寸草心长雨露深” “万家爆竹喜气浓,一路风尘蹄花碎”我送上两幅对联,祝福一路风尘上的所有人。
除夕的作文1500字 篇2除夕值班,为燃放烟花爆竹值勤,日记未写。
过年挪下除夕咋行,回头补写,作文叫倒叙,就是回忆的意思。
“葫萝卜, 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要吃葫萝卜,大人没得钱……”
这首童谣节奏轻快,意思却酸酸的。
每当唱起这首儿歌的时候,妈妈的笑容有些怯情,总是从坛子里戳两筒米——“去、去爆米花去。”
嘣!飘香溢热的烟雾弥漫在冬天街巷的风里、弥漫在孩子们的眼神里、弥漫在那个清贫又容易满足的日子里。
刚爆出的米花像雪花一样莹白,不是冷的,烫手,放进嘴里,嘿,化了,——土地和阳光的滋味化到肚子里、化到幸福甜蜜的心坎里。
过除夕的规矩挺多,有些和娃儿无关,我不告诉你,让你各人去回忆。
我过除夕心里是恐惧的,从推汤圆那天心里就忐忑不安了,是因为妈妈告诉我:“把你的那些野性子收起来,警防遭封印、警防嘴巴遭缝倒起。”
封印就是用篾爿打你的屁股和手板心,要打起红红的蓝蓝的印子——猪儿子印、猪屁股上的印戳子,有红的、也有蓝的。
心里嘀咕:“打手心和屁股有啥好怕的,又不是没挨过;嘴巴缝倒起,嗯,不敢想,人活起的意思全在嘴巴上啊。”
妈妈看我的样子,补上一句:“过年遭了封印,新的一年天天都要挨打。”
哇!
现在回忆起来,挨过不少打,过年的日子里一次也未挨过;缝嘴巴,妈妈只是拿针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下手啥,咋不下手呢?”心里嚷嚷,说不出来,万一下手,咋办?
穷人盼过年,富人天天过年。
妈妈中午还说:“唉,总是肉来肉去的。”过去的日子哪能和现在比,盼过年,盼的是有肉吃。
家家都会把肉票存起,等到年前去割肉,一割就是十几斤,用来码盐肉熏腊肉灌香肠。忙这些事是欢喜的,额头会浸出细细的汗粒,肉要一块一块的,选通风的地方挂起来,让风慢慢吹干。
盼着除夕,盼着除夕的年饭,盼着肉吃进嘴里,我会做梦,梦见嘴里流出哈喇子。
妈妈说我们的肉要从除夕吃到十五,在年里我们天天吃肉,吃得人见到肉就发腻。怎会呢?妈妈撒谎也不脸红。
煮年饭从除夕的早上就开始了,用水桶一样的大锑锅,把盐肉腊肉香肠煮进锅里,要煮熟了,放进葫萝卜、白萝卜、青菜头、什什(青菜梗)满满的一大锅,热气腾腾,——肉香、菜香、年香弥满房间,弥满村子的天空。
吃年饭的时候,把汤凳在微火上煨起,随便吃好久汤都是滚烫的,每个人的脸庞红润光泽,脚丫子上的冻疮痒痒的,血液在周身欢快地奔跑。爸爸惬意地喝酒,我们会端起碗来以汤代酒和他碰杯,他说:“不行、不行,今天过年都要喝点。”先从妈妈开始,他用筷子头蘸一滴酒让妈妈抿,妈妈一抿,手直在嘴前晃扇,我也抿点,哇,酒是冲的,冲得想流泪。爸爸“哈!哈!哈!”大笑,他的笑声粗隆而浑厚,眼里闪烁猩红的光芒,像炉膛里暗燃的炭火,深沉炽烈。爸爸对我说:“开了年的夏天送我去上学,我们不上家门口的板板校(民办校),上十二小,那儿教室亮堂、操场宽畅、校园像座花园,是读书的好地方。”我望着爸爸硕健而韧强的脸膛,他的眼里蒙着一层雾光,钻出来的不是火苗,是一株青草,开着两朵戒指一样美丽的小花。
童年没有幸福的概念,只有称心和满意。什么是幸福呢?看见好吃的东西忘记了饥饿。
年饭吃到了深夜,妈妈看我打盹了,“梦虫虫去睡吧。”只是擦擦脸揩揩手,我就爬上床进入梦乡了。这可不是不讲卫生哈,除夕有民俗——水不能往外拨,地也不能扫,垃圾不许往外倒,否则要蚀财,会败家的。等到破五了,财神迎进家来了,才能做这些事情。
民俗蕴涵着民族文化的背景,那个时代的人民没有因为尊从民俗而富裕起来:然而民俗给了他们美好的梦想,梦想的美好比现实的美好更有意义,正因为人民有了美好的梦想,那段清贫悲苦的生活历史才成为了我们民族继往开来的基石。
我们还会像我的童年一样看见了好吃的东西就忘记了曾经的饥饿吗?
忘记除夕的回忆?
在静谧的早晨,年的滋味的梦乡里,听见爸爸兴高彩烈的呼唤,“起来啦,起来拜年,吃汤圆喽。”
崭新的压岁钱——爸爸一角、妈妈又一角,别小瞧了两角钱——盐添一分可称三斤、饭在饭店里可吃“冒儿头“十碗。兜里装着花生砂胡豆,上街玩去喽。砂胡豆是用淘洗干净了的细砂晾干部后,在铁锅里炒热,放进浸泡过香料的老胡豆慢慢翻炒,吃起来又脆又酥,只是缝隙里偶尔有残留的砂粒,嚼到了会砂叽叽的,妈妈说不卫生,她改用食盐来炒,一样的可以把胡豆炒得又脆又酥,缝隙里的盐粒嚼到嘴里津津有味,而且不会浪费,生盐变成熟盐,可以直接食用。
新年的街上很热闹,人头攒动,卖花炮的伙计不停吆喝,买回几粒小鞭炮,我不敢拿在手里点燃,爸爸敢,他用烟头点燃引线,往天空抛去,鞭炮在高高的天上“啪!”炸响,飞舞红色的的花雨,散发出一缕硝磺的香味。爸爸说:“最好是放在胆小的人背后燃放,我们吓他一跳。”我想谁胆小呢?比如妈妈。
我悄悄地放了一粒鞭炮在妈妈的背后,爸爸交给我烟头,咝咝的“啪!”
“哇!”妈妈像鞭炮一样跳了起来。
爸爸“哈!哈!哈!”大笑,我跑得老远,回头见妈妈笑着来追我。
一家人在笑声里追赶,赶往春天的幸福。
除夕的作文1500字 篇3“老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小时候每每到过年时都会听大人们说起这句俗语。那时,总以为大人是在说小孩贪玩、不懂事;今天,我想为人父母的都会深深体味这句话了。
小时候过年,无忧无虑,最是快乐!
除夕下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置办年夜饭啦。除了烹煮鸡鸭鱼肉之外,还要做新年的糕点,这是孩子们的最爱:熬糖稀,捶米糖,炸圆子、做米粑……。幼时的 我则忙着和小伙伴一起东家串串,西家跑跑,看看这,瞧瞧那。各家好吃的尝一点,一会就吃饱了。待到大人在门口喊了,方才哄的一声解散回家。回到家时,热气 腾腾的饭菜已摆了一桌,我就会张罗着帮忙摆酒杯、筷子,大人照例会嘱咐要慢一点。越是嘱咐,有时越会不小心打碎了杯子、盘子的,大人也会很宽容的说“大 (打)发,大(打)发”、“岁岁(碎碎)平安”。这时,会吓得吐下舌头,屁颠颠地跑去再帮大哥贴春联,放鞭炮。
坐下来吃年饭是最难忍的,看着平时流口水的满桌菜,却一点吃不下。就急得抓耳挠腮,等着大人们给发压岁红包。开席了,大人们教我们小孩从最年长的长辈 开始敬酒,说着吉祥话。每次敬酒都有点像考试,祝福语不仅要吉祥、贴切有文采,而且还要与众不同。敬过酒大人们都会高兴地夸奖一番,给每个孩子都包压岁 钱。好不容易等到敬完酒,孩子们就吵着说吃饱啦。大人们也就会说:去玩吧,现在的孩子,都年饱呢!我和哥哥就好像得到大赦似的拿着红包一溜烟的跑出去。
当时的除夕夜,孩子们玩点灯笼,抓老鹰,我最爱玩的就是放鞭炮,彩炮、刺花、踏炮、二踢脚……尤其很佩服大哥竟敢用手拿着二踢脚放。我的胆子小,总是 躲在大哥的背后,看他点火就跑,有时来不及跑也会被绊摔倒。很是想尝试着自己放,胆颤心惊的点火,还没点着芯就吓得缩回手,既紧张又兴奋。有次,捡来许多 没炸响的爆竹,拔了芯捻,把里面的火药倒在纸上,拿着用草纸卷的“媒子”去点,结果“嘭”地一声被一一团一火球熏得个满脸漆黑。爬起来,一抹脸,没事,转身就 又得意洋洋地跑去吓唬小伙伴们了。
过年那几天是不用写作业的,偶尔犯了错,大人也笑一笑说过年不打,暂时寄下。所以,平时不敢做的事,也会趁过年那几天去做。犯了错,也会暗地洋洋自得的看着大人们生气的数日子,过了十五才可以开打的!
我上小学时有些内向,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看小说的,也许是经常听邻居李老伯的神鬼故事影响吧。那时回农村老家过年,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爬到各家的阁 楼上 。东周列国志、好逑传、岳飞传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古书和手抄本都是在效颐母舅的阁楼上认识的。有一本泛黄的书页卷起、头尾不全、中间还被一刀切至书 脊的封神演义则是我的最大收获,是在一个房里的已出五服的爹爹家找到的,直到我结婚搬家之后才丢失。
看的第一本小说是繁体版的西游记,这是我古典文学的启蒙读物。那时小学三年级,二叔住在我家养病,父亲从图书馆借给他看的。我经常偷偷拿出来看,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也倒读的个一知半解。
小时候过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记忆就是这西游记。那时父母不给我看,说是小孩看了会“中毒”,后来我才终于弄明白看了确实会“中毒”。
那年除夕,大人们忙着大人们的事,我悄悄的从叔叔的枕头底下把西游记拿出来,躲到后面一栋房子的屋檐下,脚踏着青苔,背靠着砖墙,兴奋地和师徒们一起 神游。当看到八戒喝了子母河的水担心男人家咋生小孩,悟空告诉他会从腋下裂个大口子时,不禁扑哧地笑出声来。就这样一直看到天黑,母亲急急出来唤我回家 了。我见到母亲就问,男的也可以生孩子吗?母亲一把夺下我的书,怔怔的看着我,又好气又好笑地说:“怪不得他们都说你在这傻笑呢,可别真中毒啦?”
自那后,我仿佛是真中毒了。用积攒的宝贝糖纸和香烟盒换来两只黄铜子弹壳,套在一根木棍上,算是如意金箍棒。指哪打哪,打得家里柜子和门口的树上伤痕 累累。我学着李老伯的神情给小伙伴们讲孙悟空的故事,还收了一个粉丝——隔壁的小宝做徒弟,让他在没人时管我叫师父。晚上,还经常在梦中喊这个妖那个怪 的,那个邪乎劲可真让父母担心的!
迷上西游记,也使我喜欢上了所有能接触到的传统文化:书法、围棋、中医、诗词、民乐,甚至是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的日语。其后至今,徜徉在中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之中,不究其精,但求其乐,兀自逍遥。
幼时看西游影响了我的志趣,幼时的过年也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现在每逢过年,不管我那宝贝女儿有什么奇思异想我都会尽量满足她,就为让她有个美好的童年回忆!
写于己丑年初三
除夕的作文1500字 篇4除夕值班,为燃放烟花爆竹值勤。
过年挪下除夕咋行,回头补写,叫倒叙,就是回忆的意思。
“葫萝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要吃葫萝卜,大人没得钱……”
这首童谣节奏轻快,意思却酸酸的。
每当唱起这首儿歌的时候,妈妈的笑容有些怯情,总是从坛子里戳两筒米——“去、去爆米花去。”
嘣!飘香溢热的烟雾弥漫在冬天街巷的风里、弥漫在孩子们的眼神里、弥漫在那个清贫又容易满足的日子里。
刚爆出的米花像雪花一样莹白,不是冷的,烫手,放进嘴里,嘿,化了,——土地和阳光的滋味化到肚子里、化到幸福甜蜜的心坎里。
过除夕的规矩挺多,有些和娃儿无关,我不告诉你,让你各人去回忆。
我过除夕心里是恐惧的,从推汤圆那天心里就忐忑不安了,是因为妈妈告诉我:“把你的那些野性子收起来,警防遭封印、警防嘴巴遭缝倒起。”
封印就是用篾爿打你的屁股和手板心,要打起红红的蓝蓝的印子——猪儿子印、猪屁股上的印戳子,有红的、也有蓝的。
心里嘀咕:“打手心和屁股有啥好怕的,又不是没挨过;嘴巴缝倒起,嗯,不敢想,人活起的意思全在嘴巴上啊。”
妈妈看我的样子,补上一句:“过年遭了封印,新的一年天天都要挨打。”
哇!
现在回忆起来,挨过不少打,过年的日子里一次也未挨过;缝嘴巴,妈妈只是拿针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下手啥,咋不下手呢?”心里嚷嚷,说不出来,万一下手,咋办?
穷人盼过年,富人天天过年。
妈妈中午还说:“唉,总是肉来肉去的。”过去的日子哪能和现在比,盼过年,盼的是有肉吃。
家家都会把肉票存起,等到年前去割肉,一割就是十几斤,用来码盐肉熏腊肉灌香肠。忙这些事是欢喜的,额头会浸出细细的汗粒,肉要一块一块的,选通风的地方挂起来,让风慢慢吹干。
盼着除夕,盼着除夕的年饭,盼着肉吃进嘴里,我会做梦,梦见嘴里流出哈喇子。
妈妈说我们的肉要从除夕吃到十五,在年里我们天天吃肉,吃得人见到肉就发腻。怎会呢?妈妈撒谎也不脸红。
煮年饭从除夕的早上就开始了,用水桶一样的大锑锅,把盐肉腊肉香肠煮进锅里,要煮熟了,放进葫萝卜、白萝卜、青菜头、什什(青菜梗)满满的一大锅,热气腾腾,——肉香、菜香、年香弥满房间,弥满村子的天空。
吃年饭的时候,把汤凳在微火上煨起,随便吃好久汤都是滚烫的,每个人的脸庞红润光泽,脚丫子上的冻疮痒痒的,血液在周身欢快地奔跑。爸爸惬意地喝酒,我们会端起碗来以汤代酒和他碰杯,他说:“不行、不行,今天过年都要喝点。”先从妈妈开始,他用筷子头蘸一滴酒让妈妈抿,妈妈一抿,手直在嘴前晃扇,我也抿点,哇,酒是冲的,冲得想流泪。爸爸“哈!哈!哈!”大笑,他的笑声粗隆而浑厚,眼里闪烁猩红的光芒,像炉膛里暗燃的炭火,深沉炽烈。爸爸对我说:“开了年的夏天送我去上学,我们不上家门口的板板校(民办校),上十二小,那儿教室亮堂、操场宽畅、校园像座花园,是读书的好地方。”我望着爸爸硕健而韧强的脸膛,他的眼里蒙着一层雾光,钻出来的不是火苗,是一株青草,开着两朵戒指一样美丽的小花。
童年没有幸福的概念,只有称心和满意。什么是幸福呢?看见好吃的东西忘记了饥饿。
年饭吃到了深夜,妈妈看我打盹了,“梦虫虫去睡吧。”只是擦擦脸揩揩手,我就爬上床进入梦乡了。这可不是不讲卫生哈,除夕有民俗——水不能往外拨,地也不能扫,垃圾不许往外倒,否则要蚀财,会败家的。等到破五了,财神迎进家来了,才能做这些事情。
民俗蕴涵着民族文化的背景,那个时代的人民没有因为尊从民俗而富裕起来:然而民俗给了他们美好的梦想,梦想的美好比现实的美好更有意义,正因为人民有了美好的梦想,那段清贫悲苦的生活历史才成为了我们民族继往开来的基石。
我们还会像我的童年一样看见了好吃的东西就忘记了曾经的饥饿吗?
忘记除夕的回忆?
在静谧的早晨,年的滋味的梦乡里,听见爸爸兴高彩烈的呼唤,“起来啦,起来拜年,吃汤圆喽。”
崭新的压岁钱——爸爸一角、妈妈又一角,别小瞧了两角钱——盐添一分可称三斤、饭在饭店里可吃“冒儿头“十碗。兜里装着花生砂胡豆,上街玩去喽。砂胡豆是用淘洗干净了的细砂晾干部后,在铁锅里炒热,放进浸泡过香料的老胡豆慢慢翻炒,吃起来又脆又酥,只是缝隙里偶尔有残留的砂粒,嚼到了会砂叽叽的,妈妈说不卫生,她改用食盐来炒,一样的可以把胡豆炒得又脆又酥,缝隙里的盐粒嚼到嘴里津津有味,而且不会浪费,生盐变成熟盐,可以直接食用。
新年的街上很热闹,人头攒动,卖花炮的伙计不停吆喝,买回几粒小鞭炮,我不敢拿在手里点燃,爸爸敢,他用烟头点燃引线,往天空抛去,鞭炮在高高的天上“啪!”炸响,飞舞红色的的花雨,散发出一缕硝磺的香味。爸爸说:“最好是放在胆小的人背后燃放,我们吓他一跳。”我想谁胆小呢?比如妈妈。
我悄悄地放了一粒鞭炮在妈妈的背后,爸爸交给我烟头,咝咝的“啪!”
“哇!”妈妈像鞭炮一样跳了起来。
爸爸“哈!哈!哈!”大笑,我跑得老远,回头见妈妈笑着来追我。
一家人在笑声里追赶,赶往春天的幸福。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