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引情入境,激发情感碰撞与共鸣
二、挖掘内涵,促进情感形成与生发
三、以“声”作则,情真意切渲染情
四、张扬个性,自读自品色彩朗读
五、形式多样,有声有色情更浓
关键词:朗读情感
翻阅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入情入境,激发情感碰撞与共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使感情和朗读融合在一起。“引情入境”是朗读指导的基础和关键,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引发学生的感情,在朗读时学生有了情做铺垫,才能把课文所表现的情感的体会和朗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引情入境”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1、回忆法。如在教《壁虎》一课时,可启发学生重现已有表象,壁虎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捉虫的?你觉得壁虎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然后要求学生怀着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朗读课文。
2、音像法。学生虽然没有看见过钱塘江大潮,但在他们理解《观潮》的文章后,放录像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美。然后让学生在潮水声中朗读课文,定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挖掘内涵,促进情感形成与生发
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同时使个体感受和文本意义交融。
因此,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维,促进平等对话,让他们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
在《燕子》第二段的学习中,我抓了一个词语,“赶集”来挖掘文本内涵,指导朗读。“赶集”这个词语,我们生活中不太用,很多学生不理解,有的说赶快集合,有的说人很多,还说很多人在市场来买卖东西。我说:“是呀,人们赶集时,你挤我碰,人很多,就像你们在日记里说的人多得透不过气来。”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来赶集的有谁呢?
学生回答: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一大片一大片的。
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争奇斗艳的。
柳条抽出了嫩绿的叶子。
(你能读读课文是怎么写的吗?)
……
来赶集的还有谁呢?谁也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呢?
学生有的说溪水丁冬响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有的说小朋友去放风筝了,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赶集一个词语能变得如此厚重。因为它让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心灵震憾的美,情不由自主的犹然而生。如此美的课文,再给学生一点音乐,来一段鸟叫,溪流等,学生的朗读是那么的真情流露。
三、以“声”作则,情真意切渲染情
在学生朗读达不到老师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要抓住时机,亲自露一手。让教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教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教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能辨析自己与教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教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让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效果好得多!
如《纸船和风筝》一课,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感情朗读的指导。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松鼠和小能相好时的惊喜、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支,从而领略到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和主人翁情绪了阴晴变化,我决定通过身临其境的范读不感染学生。前半部份的描叙语调平稳、语速稍快,当读到小松鼠和小能吵架之后,“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河流的纸船了。”从这里开始情绪急转直下,语速稍慢,饱含深情,读出了松鼠和小熊的伤心感、孤独感。当读到“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语调提高,速度加快,此时,由于心理情感的投入使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情感很快感染了学生,许多学生眼含泪花,他们都能随着松鼠和小熊的喜乐而高兴,也伴着它们的痛苦而忧伤,都表示很想像老师这样读课文。这时,再给他们配上音乐,让他们随着松鼠和小熊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自然,这种感情的体验,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