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经济欠发达,农民的家庭收入较低,收入的途径还是比较传统。2010年底,9个老区村年人均纯收入4000千元以上的只有2个村,占22.2%,人均纯收入3500-4000元的7个村,占77.8%。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和养殖为主,靠出售农产品和畜产品获得收入;国家的政策好,一系列的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种地有粮食直补,养蚕有蚕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收入;主要收入还是靠务工。
高坪村四组杨富贵,家里有5口人,上有70多岁的老母亲、他本人、有病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家里主要劳力就是他1人,有4亩土地。全家每年收毛粮5000斤,养鸡收入1000元,养猪收入1000元,农闲在门跟前打零工能挣2000元,粮食够自己吃,除去生活费用,还有妻子的药费,家里迟早没有多余的钱,生活特别困难,加之妻子有病孩子小,他本人没有外出务工挣钱,至今他家住的是两间土墙房子,还是危房,墙上的裂缝已经有4-5公分宽,大门上的梁还用柱子顶着的,想盖新房,但是手中没有钱。
阵痛二:老区人民居住环境差。高坪村四组,原有住户48户,168人,现在有42户136人,原来的6户人家进安康城有2户,搬到外县的有4户。这42户中只有2户住的是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其余的40户依然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有两户把房子地面硬化了,其中1户还进行了“三改”即:改厕所、厨房、猪圈,剩余的39户门前屋后环境卫生脏、乱、差,居住条件和90年代差不多,可喜的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看,打电话用手机。这个组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农民经济条件差,无法改善居住环境。
阵痛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老区农民居住较分散,山高路远,用水难,耕作和居住条件差;农网改造农民还要集资;农村公路负债较重,水泥路通了,不少的村成了空壳村或负债村,通组公路也要农民集资。许多村级公路出现塌方,由于没有配套资金,部分公路成了断途路。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影响很大,如良田、新坝水库和堰塘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老区村由于水利设施投入少和设备简陋,加之水质差、水源少、自然灾害频发,仍然有不少的村民饮水困难。如2010年“7.18”洪灾,把高坪村四组的饮用水的水源冲毁,现在回到了10年前的状况,许多人靠挑水,遇到天旱没水吃。像这种状况在群垭、黄泥、新坝、碾坪等村都不同程度存在。集镇饮水也存在困难,新坝村集镇饮水工程于2009竣工,由于近年来灾害频发及气候异常,遇到天干的月份,水就不够饮用,住的地势稍高的用户只能到山沟提水吃,加之近几年拉大集镇骨架,鼓励农民到集镇居住,以后用户越来越多,现有的饮水设施更是严重匮乏。
据不完全统计,老区村饮用不安全水约3100人,饮水困难约2200人;集镇在2007年前只有89户198人,现在183户387人,仅仅四年新增加94户189人,人多了,生活垃圾增多,由于没有集镇环卫设施,垃圾乱扔乱倒现象随处发生,集镇环境卫生不容乐观。
阵痛四:2009年以前,9个老区村都有小学,近几年由于生源的减少,有的孩子随父母外出务工在外就学,还有的转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上学,群垭、碾坪、新坝三个老区村的.小学学生合并到新坝中心校就读,有利于整合资源,使更多的孩子能共享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孩子们的课堂内外生活,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儿童上学,家长护送,路远的,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有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孩子读书,无形中加重了家庭的负担。高坪小学只有11个学生,三年级3个,一年级2个,学前班6个人,一个老师带三个年级。
村级卫生室宿办条件差,设备简陋或没有设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后,补助标准偏低,报销机制不健全,农户在门诊报销时间需要自己交一半钱,许多农户赊账报销,使得村级卫生室底垫过大,造成门诊报销难,使农民的对合作医疗的信任度降低,挫伤了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性,遇上急病重病,有的家庭很容易导致因病返贫。
阵痛五:高山移民工程补助标准和灾后重建的补助标准相比,悬殊太大。就是灾后重建房补助的高,由于物价地价上涨,加之在山区建房投资大,修地基,浆砌石坎就要花不少的钱,材料运费高,修地基就要花四、五万,盖三间两层的楼房就要花十五六万,老区农民建房债务大。2010年调查居住在高山危险地段的老区村有1106户3869人,这些户数都是需要移民搬迁的,由于建房成本高,以及搬迁时间、名额、资金、土地等因素,不少的老区群众需要搬迁而又无能力搬迁。
阵痛六:自然年灾害频繁发生,抵御灾害能力弱。2007年8月7日,遭受洪灾死亡3人失踪2人,倒塌房屋35户109人,水毁桥梁2坐,水毁公路11公里,造成经济损失400万元;2010年7月18 日,又遭受到灾害的袭击,死亡2人受伤5人,倒塌房屋139户543人,桥梁损毁51座,损坏人饮22处,水窖161口,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点89处,危害808户3611人。
阵痛七:9个老区村基层组织健全,4个村有活动室的(新建2个村,2个村的活动室房子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已不能正常使用,村集体无积蓄无法修缮),还有2个村正在建设,3个村没有活动室。在山区建活动室投资较大,土地、物价、运费高,上级补助的款项不足,又加大了村级债务负担。老区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较单一,有农家书屋村只有1个村,平常书屋也没有专人管理,书屋几乎是形同虚设的,农民白天干活,晚上在家看看电视,有电脑的可以上上网,闲暇时间聚在一块儿打牌消遣。
【老区精神进校园_作文2】
5月22日上午,《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红色歌谣,在皖西中学校园上空飘荡。为动员广大高中应届毕业生积极应征入伍,裕安区人武部“征兵宣传进校园”活动启动,带领全校师生唱响红色歌曲,激励学生们传承老区精神,从校园走进军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军梦”贡献力量。
裕安这片浸透着无数革命烈士鲜血的热土,处处涌动着国防教育活动的热潮。从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苏维埃政权旧址——独山革命旧址群落,到苏家埠战役发生地;从中共六安特区委以及安徽省国共合作抗日中心等故地,到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大大小小近百处“红色景观”,遍布于城乡山水之间。走进这里,就步入了国防教育的熔炉。如今,裕安区党委、政府、人武部将这百余处革命遗址作为国防教育基地,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广大青少年,让老区精神融入他们的参军报国的血液之中。
传承老区精神,裕安区不仅以景育人,还注重以文化人。城乡之间,《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红色歌谣处处传唱;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爱国拥军的宣传标牌……
鱼水情怀
7月3日,在裕安区人武部积极争取下,上海警备区闵行区、嘉定区人武部专程来到裕安区西河口乡和独山镇,签订了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帮扶协议,计划3年投入项目资金1800万元,改善落地岗、郝集、观音洞、太安4个行政村贫困落后面貌。
裕安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徐尚智感慨地说,弘扬部队优良传统,围绕地方所需、群众所盼,支持老区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人民群众才会踊跃拥军参军。
为参与美好乡村军民共建,裕安区人武系统,带着资金,带着感情,与村组干部、民兵骨干交朋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制订脱贫致富发展规划。近年来,区人武部系统为美好乡村建设协调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激发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与此同时,驻区各部队还纷纷与当地学校开展共建,先后投(捐)资100余万元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资助家境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
解政府所急、帮群众所需,是子弟兵回报老区义不容辞的职责。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区人武部的牵头协调下,驻裕部队共出动官兵和民兵应急分队10万人次投入抢险救灾,扑灭森林火灾200多次,转移被困群众5万余人,抢修道路180公里,修建堰塘、堤坝等灌溉设施300余处,建设饮水池200余口,排除险情20多处,抢救粮食等各类物资1500余吨,协助公安部门破案1916起,有力支援了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
热潮涌动
面对新形势,裕安区继续巩固拥军优属革命传统,当地适龄青年参军报国热潮涌动,近三年共征集1204名新兵入伍,没有出现一起责任退兵。
针对征兵时间由冬季改为夏秋季的新特点,裕安区人武部相继推出征兵“一五五”新举措,即由民证部门负责给新兵家庭挂一块“光荣之家”牌匾、与新入伍的青年写好五封信(区征兵办一封、乡镇上下半年各一封、村民组一封、村民组协助入伍青年家庭写一封)、区财政部门结合发放入伍通知书时给新兵家庭发放500元慰问金。
广大适龄青年在老区精神的引领下,军人荣誉感的感召下,个个怀揣从军梦,积极报名应征。截至7月10日,全区预征登记11160人,已确定报名应征723人。其中,大学生89人。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