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六年级>文章详情

小说西游记读书笔记

作者:诸亮 2018-09-23

这篇文章意图反驳两种西游解读:

——《西游记》是一个“黑暗的恐怖故事”,反映了人性最黑暗的部分;周星驰拍的暗黑西游才是“真正的西游记”。

——孙悟空是一个反抗失败的悲剧英雄;唐僧是“封建大家长”;《西游记》是在反叛的外衣下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周星驰的颠覆才是对西游的深刻解读。

这篇文章针对的是《西游伏妖篇》影评区文章《是时候科普一下真正的〈西游记〉了》和《你再不道歉,我就要老了》。可是我还没机会看这部电影,只谈原著。故发书评区。

沙僧恐怖?

持《西游记》暗黑的一个主要论据是,沙僧是个“恐怖的杀人狂”。孙悟空亦非善茬,第五十六回他杀了人“又往尸体上倒了几棍”,是“绝对的邪典恐怖片桥段”(呃,可是我看的原文是“攥着铁棒,望那坟上捣了三下”,捣的是坟不是尸啊)。

但实际上,“杀人”这件在现代世界看来很恐怖的事情,在明清小说中是武将的必备技能。你去看,明清小说中担纲武将的正面角色,关羽,张飞,赵云,还有梁山泊好汉鲁智深武松,一个个都是杀人如麻,砍人头当过家家。假如因为沙僧是杀人狂就指责西游黑暗,那么明清小说无一不黑暗,左传史记三十六史无一不黑暗,中国历朝历代无一不黑暗——哦,不能只说中国。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战争与女巫迫害,也是血腥残忍得一塌糊涂呢。

关于古典小说中的残忍血腥情节,有两点值得一提。

其一是,我们对残忍与死亡的感受,与前现代社会对“残忍”的定义,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现代医疗条件的高度发达,还有现代高温火化技术的推广,使得我们对尸体的宽容度非常有限。我们在现实中几乎不会接触到尸体,挖坑挖着挖着也不会挖出死人骨头。但是,在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岁、发个高烧就能死翘翘的前现代社会,随便一场战争或瘟疫,就可以造成遍地尸体的惨状。人命在那个时候,确实没有像现在这样值钱。

所以,沙僧杀人如麻、挂九个骷髅头,对我们的冲击力,远远要大于对明清读者。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已经没有机会见识真正的头盖骨了。但在明清没有高温火化分的情况下,他们没事挖着挖着就可能挖出一个骷髅头。

其二是,小说戏剧对血腥与死亡的宽容度,要远远大于现实中人们对血腥死亡的感受。拿棍子捣尸体这件事,放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的邪典恐怖”,但是放到戏台上,完全可以是一个喜剧场景——试想演mao贼的演员在装死,演孙悟空的演员拿棍子故意捅他胳肢窝,读众哈哈大笑——更何况原文中的悟空,其实根本没有捣尸体呢。

武侠小说继承明清叙事套路,也延续了古典小说的暴力与血腥。金庸小说里有切鸡鸡、割耳朵、挖眼珠、剁手臂,各种黑暗恐怖的情节。可是你会因此认定金庸小说是黑暗的吗?不会。为什么?因为你心里明白,金庸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切鸡鸡和割耳朵。他力图消解的,是人世百苦,是命运无常;他真正要歌颂的,是英雄义气,是儿女情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庸与吴承恩一脉相承,他们都洞彻于人世的残忍无情,却没有因此丧失对人世的信心。

唐僧虚伪?

持论者指责唐僧虚伪的例证,仍然是第五十六回,孙悟空打死mao贼后,唐僧念经:“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

“虚伪”这个词的意思,应该是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吧?唐僧心里想,喂你是孙悟空打死的你怪他不要怪我啊,心里想什么嘴上他就说出来了。这难道不说明唐僧这人是个耿直boy嘛!

而且其后的一系列关于告人的对白,是充满喜剧色彩的。稍微读一读原文就知道,对话的参与者是带着戏谑的意味在互相调侃,神态描写都是“八戒笑道”“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这时唐僧承担的是戏剧里一个逗笑的小丑角色,他的徒弟通过喜剧嘲讽来达成幽默与讽刺的双重效果。《西游记》中的师徒对白有非常多这样的喜剧场景;只是隔着将近五百年,我们有时不能get晚明时代的笑点(想想看,五天不看微博,你也许都不能get微博上的笑点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明清小说君臣形象塑造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值得学术探讨,但目前我没有看到学术界有论述。就是,唐僧与三个徒弟,刘备与蜀汉群英,宋江与梁山好汉,都非常符合“君庸臣慧”“主弱仆强”的角色设定。

值得提及的是,明清小说的创作者大多是失意文人;失意文人最喜欢干的是什么呢?就是抱怨怀才不遇,上位者不能慧眼识珠。这一类创作就导向了一种“君庸臣慧、主弱仆强”的角色设定。唐僧必须要弱,刘备必须要呆,宋江必须要懦弱。君主就是要什么都不会,才能衬托出他们的手下能文能武(主上能文能武还要你干嘛);君主就是要特别的蠢,特别喜欢冤枉人,才能衬托臣子的坚毅忠贞(主上这么傻他都不叛变好坚贞)。

唐僧这个形象,与其说是“虚伪”“伪善”,不如说是市侩。市侩性质的小市民形象在明清小说里也有一套成形的模板: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计较蝇头小利,不干好事,但也干不了太坏的事。你能因为这种人物的存在,就认定小说是“黑暗”的吗?

还有,“人性”这个词,不知怎么就被玩坏了。中国传统其实相当偏向性善论的;不知为什么,到了当代,每每一有道德水准不达标的人物形象出现,评论家就嚷嚷,“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呃?所以自私利己就是人性?无私为公就是没人性?我从来没看西方评论家评论哪个阴暗作品的时候说:Thisworkdeeplyreflectshumannature…真是叫人喷饭。

孙悟空是反抗失败的悲剧英雄??

建国以来的文艺批评受政治枷锁,时时谨记以阶级论解读“封建”文学作品。解读《红楼梦》,他们说:深刻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贾宝玉这个人物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解读《三国演义》,他们说:深刻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无能为力,不能带领中国历史走出朝代循环的怪圈……解读《水浒传》,他们说:深刻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肯定了农民起义军领袖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到了《西游记》,哇一个大闹天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哎!!!虽然反抗失败了,但是那朴素的无产阶级精神!那坚定的反抗封建压迫的革命精神!

神啊。什么文本都能解读出压迫和反抗,封建和伦常。敢情明清文人政治觉悟如此之高,没上马原毛概,已经深刻领悟一切历史都是压迫与反抗。

这些解读无比之荒唐,但是已经整整三五代人心中根深蒂固,以至到了周星驰、今何在这里,人们仍然相信《西游记》是一个关于压迫与反抗的故事,孙悟空是一个反抗失败的英雄。

——不。《西游记》的主题是心(看看“心”字在《西游记》中的出现频率!再看看“心”字在周星驰电影中的出现频率!)。我以为《西游记》讲述的是初心与成长。

在周星驰、今何在那里,如来、唐僧代表的是统治阶级,或者说一种现实的压迫力量。他们只看到如来佛从天而降压下来的一只大手,却拒绝看到,孙悟空在脱离五行山后,皈依佛门的坚定不迟疑,以及对唐僧发自内心的忠诚感激——他们把它视作反抗失败。

林庚先生的《西游记漫话》驳农民起义说,从嘉靖万历的社会风气、明代中后期崛起的市民阶层、王阳明的心学与李贽的童心说入手,论证《西游记》是一部童话性质的小说,主旨以于以天真烂漫之童心,对抗封建正统的虚伪风气。在林庚这里,《西游记》仍然是一部对抗性质的小说,对童心的追寻即是对社会的反抗——果然如此,那么孙悟空对佛门的皈依,岂不是也要被解读成反抗失败?

我欣赏林庚的一点,在于他以相当篇幅论证的游戏心态。我觉得这种轻松的、幽默的、近乎小孩子玩耍的游戏心态,是解读《西游记》文本的核心。如果你读原文,会发现孙悟空与天庭,与如来,与唐僧,不是压迫与对抗的关系,更多时候是一种好玩和游戏的心情。如来佛拿手掌镇住孙悟空的那一回,孙悟空还在佛祖手上撒尿“到此一游”呢。

所以你看到,《西游记》文本里的孙悟空,几乎永远是快乐的,乐读的,前面还在委屈抱怨,打个弯又喜笑颜开了。他从来没有觉得谁压迫他,所以被压了五百年他也没有去怪谁,所以辅佐唐僧他也没有觉得委屈。取经路上的艰苦,轻轻一个翻转,又变成一个游戏。连取经本身都像一个游戏——只是它生发意义,教人成长。

与此对比,周星驰与今何在的孙悟空,是痛苦的,挣扎的,永远以为自己是受害者,永远在反抗。我以为这根本是与原著精神背道而驰的。

中国古代文人似乎是两类。一类是屈原、陶潜、杜甫、郁达夫这样的,怀才不遇有志难申。他们一路呻吟一路痛苦,并且以这痛苦来成就作品。

另一类苏轼、韩愈、胡适、钱钟书这样的,他们的人生一样有艰辛坎坷,但是他们总有办法将创伤抚平,他们平和、从容、温和,时不时幽默一把,在黑暗的人世间,找到自己的一方光明。

周星驰无疑是前一类。抑郁痛苦,阴沉灰暗。可他是个喜剧演员。于是他只能像《美人鱼》里的那条章鱼一样,通过剁自己的腿来引人发笑(他好多搞笑梗都黑暗血腥)。

吴承恩则是后一类。我读《西游记》的文字,时时觉得这是位絮絮叨叨、和蔼可亲的老先生。他历经沧桑,看遍浮华;他既受过正统诗书教育,又深谙市民趣味;他借人物讥嘲小市民气质,却并未与市民阶层绝裂;他游走在儒释道之间,游走在典籍与戏台之间,游走在书桌与市井之间;他是博学的,又是入市的;他是清醒的,又是浑沌的;他是警省的,又是宽容的;他曾有过艰辛,但那不妨碍他的快乐;他体察于人性中的虚伪与自私,他也同样盛赞人性中的忠贞美善。

我时时想,孙悟空出五指山这个梗,如果叫一个现代作者来操作,会写成什么样?如果是郭敬明写,一定要悲伤逆流成河了吧。如果是周星驰来写,一定要愤怒,要暴走,要奋起复仇了吧。如果是宫斗文作者来写,一定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后夺下玉帝的位置,叫如来磕头道歉了吧(《西游记后传》就是这个路子)。

但是吴承恩怎么写?

无一丝感伤,无一丝疑惑。

“只见那猴早到了三藏的马前,赤淋淋跪下,道声:‘师父,我出来也!’”

那一回叫“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哪里是压迫和反抗的故事?

十年饮冰血未凉。五百年凄惨境地后,不委屈,不抱怨,不哭不闹不卖惨。欢喜,感佩,下定决心,从此一心一意踏上取经路——哪里像压迫与反抗?

我不知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很小的时候有过大梦想,离家求学,像初出茅庐的孙悟空;学有小成意气风发,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求学求职遭受挫折,消沉几乎一蹶不振,像五行山下的孙悟空。

五行山是一个分歧点。有人从此对人世悲读,对世事绝望,耿耿于所失所爱,以为这世界的逻辑只是以暴制暴,人性黑暗苍凉。

那不是孙悟空。

我从《西游记》里读到的孙悟空,是快乐的,是坚定的,他懂得妥协但绝不放弃。他给人以绝处求生的勇气,给人以对于人世的信心。他洞彻而乐读,可爱而光明。他告诉我——

虽然世事千疮百孔,虽然我们遍体鳞伤,我可以依然微笑依然执著,忠于初心忠于梦想。爱自由,爱真理,爱光明,向远方。大踏步走在取经路上。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