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位同事的推介,我在工作之余,认真拜读了余秋雨的自传体散文《借我一生》,深感震撼、深受启迪。这是全家最高精神主宰的真正老家长的一生;是深受迫害却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中国男人的一生;是倍受争议却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不断追求进步的当代文人的一生。
祖母无名,只知道她姓毛,余家艰难的传代事业,竟然是这位谁也不知其名的老太太完成的。她是全家真正的家长,一个截取她任何一小段历史都能充分诠释英雄主义的女人。她三十几岁就死了男人,独自抚养自己的十个子女,然而这没有把她压垮;因为疾病,因为革命,因为自杀,老人陆陆续续地失去了九个孩子,她伤心至极,但是活着的人总要承担一切,她深知她不能垮,这个大家庭还需要她来支撑,是信念,是骨子里的一种硬气,她没有垮掉;唯一的儿子不停地遭受迫害,全家的生计都要靠两个女人来维持,而一个就是七十六岁高龄的祖母,她依然没有向困难低头。她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独自一个人回到乡下。祖母休整好房子,让它可以容得下一个大家庭居住,她相信,只需经几年努力,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七拐八弯地调回老家,重组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家庭。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雄才大略,祖母要在半个多世纪前自己初嫁余家的房舍里,调动起她最后一点影响力,为余家寻找一条退路、筑造一个归巢。
父亲余学文,是余家唯一的继承人,在身心极端受到迫害的时候,他几次打消自杀的念头,原因是不能让妈妈失去最后一个孩子,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父亲在***时得了糖尿病,后来又突然并发急性肝炎。医生说,这两种病正好矛盾,无法治疗。医院下了好几张病危通知,父亲也被移到了太平间隔壁的一间房子里,那里没有医疗设备。后来,父亲奇迹般活过来了,除了一个姓姚的中医的边缘性实验,还有意志的力量,父亲的求生意志主要是放不下家人。
余秋雨,一个颇受争议的学者,一个渴求找到全社会文化精神层面上的真正的“公堂”的作家,一个为了研究中华文化而乐于献身的文人。他的经历坎坷,阅历丰富,读书万卷。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的一切重大话题,都与世界文化有关,而余秋雨对世界文化知之甚少,主要来自书面。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文化,他决定进行一次长途旅行,此时,他已实足五十四岁。
每天面临未知的艰辛,仅仅走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就历经了沙漠风暴、恐怖主义的极端分子等情况,可以说处处危机四伏。余秋雨每天都要在刚刚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就见缝插针,既主持电视节目(香港凤凰卫视),又写“秋雨录”,还要写一篇长长的日记发给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纸,几乎很少有睡眠的时间。写完的东西完全没有时间看第二遍,更不可能锻字炼句。这是由悬崖边上的文化考察带出来的悬崖边上的写作状态。使命、知识、学问,连同文笔、修辞、节奏,全都逼迫成一种即时迸发。
就这样,余秋雨在万里历险间获得了有关中华文明的一系列感受。中华文明具有其他古老文明所不具备的一些综合性生命力,主要表现为——在传导技术上建立了一个既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在传导状态上建立了一个对社会、对历史的开放式对话系统;在生息空间上没有失去过一个辽阔而稳固的承载地域;在精神空间上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灼伤;在外部关系上因农耕生态而没有过度热衷于军事远征;在内部关系上没有让社会长期陷于整体性无序状态;在固守精神主轴方面借助于科举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了一种广泛的生命化遗传;在汲取外部资源方面采取了一种粗糙而又松软的弹性态势使各种文明成分大致相安无事。
后来,余秋雨又进行了一次深入考察,此次考察的欧洲城市共有九十六座,路过的不计在内。走得那么全,在欧洲旅行家中也寥寥无几。
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深,影响深远,我觉得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并继续走下去,信步天涯。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