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国欢庆——庆国泰民安,祝祖国繁荣富强。60年,我们可以看到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尽管我们并不能细述它的全过程,但是近二十年的变化也同样是令人激动,让人难忘。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里,中国真正崛起。制度的革新,企业的变化,中国企业人的成长,思想观念的变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都发生在这几十年里。现在看来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但若细说这30年,又并非一个30多年前和今天的生活对比反差所能一笔带过的,那真的是一段跌宕起伏,激荡的时期。
《激荡三十年》,这不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个纪录片。它记录了这30年的点滴,记录着真实的历史,有喜有忧,毫不夸张,不为歌颂而歌颂,不主观,就是平平淡淡的细细道来,却让人信服,让人回味,让人想象着那个年代的境况……
我体会最深的几点1、历史伟人——邓小平2、这也是一部中国企业史3、机会在于把握。
历史伟人——邓小平
这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都公认的了,但我再提出来,真的是看了这部书,更加坚信、也更能体会到这点罢了。
对于我来说,1978年实在是一个如此遥远而模糊的年代。1978年的中国与世界,彼此是那么的陌生,而它们各自面对的生活又是那么的遥远。改革开放政策,无疑使得中国开始面向世界,世界也开始认识中国。这是一个真正的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开放政策更是小心谨慎,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港口城市等,尽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真正预料,中国到底会受到怎样的冲击与挑战也是无法估量的,然而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事实也同样证明,的确如此。乍热骤冷也时有发生,这不仅考验着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而且考验着中国政府,考验着邓小平。
“客观地说,邓小平奠定了中国变革的思想基础,并在他掌控的时间里主导了整场变革的节奏。这个小个子的四川人有着惊人的坚忍和洞察一切的政治决断力。据与他亲近的人回忆,当面临重大决定时,他喜欢一个人坐在屋子里默默地抽熊猫牌香烟。当他做出某种决策后,却很少有人能够变更它。”他是一代伟大的政治家,以他的独具慧眼、果敢、坚定引导了中国的巨大变革。邓小平的多次南巡,以及1992年的南巡讲话都使得整个华夏民族为之一震,中国仿佛被注入新的血液。有一首歌这样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不仅表现了邓小平1992年在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举措,更是抒发了中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热爱之情。
1997年香港回归了,尽管敬爱的小平同志没能亲眼看到,但他的心愿已了,香港回归夜空绽放的礼花必定有一朵是为他而开,并且定是最绚丽的一朵。
一部中国企业史
可以说历史的有血有肉的真实感就在于人,30年并非仅仅是国家宏观的改变或者说是宏观的飞跃,更多的体现在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企业。这样你就会发现,30年的进程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地前进,而这些曲折的背后也蕴含着不同人、不同企业的不同命运,用“激荡”这个词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草民史’。这或许是混沌的所在,或许,也是历史的真相所在。”作者是这样描述这本书的。企业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作者正是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变幻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魅力,以及他们的自私、愚昧和错误,待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
在1978年到2008年的中国商业圈出没着这样的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捷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的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当然他们也只是“一群小人物”,也许没有别的称谓更适合这一群改造历史的人们,他们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将在历史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我在书中看到很多大企业垮下。似乎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处身其中的人们,因此而获得巨大利益的人们,每每不可能摆脱那些让他们终身难忘的际遇,他们相信那就是命运,他们总希望每次都能红运高照,每次都能侥幸胜出,最后,所有的光荣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环中。”
当然企业的兴衰不仅和企业领导者密切相关,也和外界的形势有一定的关系,像改革开放,中国入世。随着宏观调控的松动,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情又被点燃了,甚至有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中国企业如何找寻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真的是像柳传志2004年说的那样“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经历时间的磨砺,很多企业都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经受时间的磨砺,在无数的挫折中走向成熟,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张瑞敏砸冰箱”成为这家日后中国最大的家电公司的第一个传奇,它跟几年前鲁冠球把40多万元的次品当废品卖掉的故事如出一辙,表明了出现于商品短缺时期的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蜕变正是从质量意识的觉醒开始的。
“海尔是海。”——张瑞敏
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用清晰而富有战略气质的语言勾勒出了企业的管理哲学、公司的使命与精神。他提出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诸多中国公司共持的理念。也是透过这些理念,人们看到一代具有自主意识和强大生命力的企业家群体已然崛起。他们跟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厂长有很大的区别:更独立,更自信,更有国际化的眼光。海尔是第一个系统性地推出“星级服务管理”的中国企业,它建立了一整套高标准、精细化的服务管理模式。海尔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庞大的服务网络,这成为海尔电器多年称霸中国家电业的最核心的竞争力。
让中国制造享誉世界成为可能,这也是中国每个企业人共有的使命,同时也是国民应尽的责任。
机会在于把握
其实看过这本书还有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觉察,并把握住的。
1978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按时上班,从写着自己名字的信格里取出了当日的《人民日报》,一般来说他整个上午都将在读报中度过。20多年后,他回忆说:“记得1978年,我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自打‘***’以来,报纸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在当时养鸡、种菜全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而《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养牛的文章,气候真是要变了!”
这是作为商人或是成功商人应有的敏锐,犹如春江水暖鸭先知般,感到了气候的变化。也许机会是平等的,因为每个人都看到,而机会又并非真正的平等,因为看到,并不一定能抓住,能把握住。而柳传志就是现在的联想总裁。
还有,能否把握住机会还受到观念的限制,‘整个20世纪80年代,在很多城市,到民营工厂上班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自己开一个小铺子做一点小生意,就会被蔑称为“个体户”,也就是一个“没有组织的人”,一个不受保护的体制外的流浪汉。这个社会印象一直要到“万元户”这个名词出现之后,由蔑视到暗暗的羡慕,再到全社会的无度的称颂。20年前的国营和集体企业都是一些可怕的庞然大物,很多大型国有工厂几乎具备一切的社会功能,“除了火葬场,什么都有”。一个工作岗位是很珍贵的,是可以“世袭”的,父亲在退休之后可以马上指定一个自己的子女顶替,企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重要得像“一个更大的家庭”。’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是在观念改变的驱动下,一步步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把握住一次又一次机会。
中国的经济变革常常让人生发出峰回路转、否极泰来的感慨。这一段历史,从来不是按照人们预想中的路线一丝不苟地前行的。更多的情况是,一条又一条的岔路总是在最意外的时刻出现,它让人们的智力和承受力面临极限的挑战。正如发生在1997年的景象那样,谁也没有料到的是,亚洲金融风暴的陡然爆发以及国内市场的空前萧条,却“意外”地让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进程突然加速。
上苍尽管令中国这头巨狮沉睡了很久,但其还是怜悯它的。它让这个国家在1949年结束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乱,然后举全民之力,开始了一场颇有军事色彩的农业和重工业建设,在1978年以后,它又让国家的成长主题从主义之争重新回到经济发展的轨道上。于是,在十多年之后,当互联网这个幽灵从美国东海岸的实验室里蹿将出来,搅乱整个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时,已经初步完成了体制和观念转轨、特别是形成了一定的民间资本力量的中国正好踩在了这个转型点上。很难想象,如果中国的经济改革再迟十年,或互联网的浪潮提前十年到来,中国的今天和未来将会是一番怎样的格局。
之前有热播的《大国崛起》,只可惜并未看到中国的影子,但是如今看到中国的崛起,民族自豪感陡然而生。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这种力量可以叫爱国之情。再次祝愿我们的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