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三>文章详情

生活在此地或者别处

作者:马硕响 2017-07-17

法国人兰波在十九世纪写下“生活在别处”这样一句诗,被称为“一句跃纸欲出的响亮口号”,后来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小说也以此为名。这样一句话代表了知识分子们向来的对于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它常常被我理解为一种对于按照美好的构想虚构出来的远方的向往,它与事实上可能破败不堪的远方无关,甚至与实际行动也无关,是一种单纯的自我安慰的美好想象。我也相信,多数说出这句话的人,并没有几次投身“生活在别处”,只是希望以此来给被视为毫无生气的生活一点调剂。当然我同时相信,也有相当数量的人为了追求这种理想生活真真正正的投入了这别处的生活。但是他们最终都发现自己不得不认同另一位法国人普鲁斯特的话:“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天地,而是拥有新的目光。”其中的一个有名的例子是一位叫梅伊斯特的作家,他在他的《我的卧室之旅》中阐述了相似的观点:“熟悉的地方其实并不缺乏风景,缺乏的是用心的眼睛。”

别处的生活总是适时地激发我们心中暗藏的文艺情愫,但我们的肉身只能寄托在此时此地。艺术家艾未未将他的博客集命名为“此时此地”,表达的大概也是这样一种想法。在我们的美好想象中,往往有着两处地点的强烈对比,然而事实是:我幻想当中美好恬静充满新发现和活力的别处的生活也许碰巧正是地球上另一个人十分熟悉而又厌倦的家乡,被我唾弃一无是处的周遭恰恰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旅行圣地。这种相互缠绕的关系十分明确地表达着一个事实:无论你身处地球的哪一个角落,譬如金字塔的塔尖,帆船酒店的55层,你自家的卧室,还是落后山村的小溪边儿上,并没有哪个角落没有优点或者没有缺点。事实上能决定心情和是否幸福的不是地点,而是人们对地点的认定和态度。

古希腊人特别喜欢将人生比喻成一场旅行,因为旅行和人生给我们带来同样的迷惑:在人生中迷惘的奔走追求幸福就好像在旅途中匆忙追求别处的生活。大多数人习惯于拼搏和争取然后继续拼搏和争取就像旅行者习惯于展望和行走然后继续展望和行走。可是非常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于是行走者不得不停下来想一想:行走和行走的目的已经产生了矛盾。最初的行走是为了到达,然而到达了目的地之后的继续不停歇行走已经使最初的行走失去了意义。这种矛盾的行走虽说并非个人所愿,却实在是个人所致。周遭人的情况逼迫着我们立即上路不能停歇,以此来追赶领先者甩掉落后者。正如王朔在《致女儿书》中的描述:“我们比较关心谁比谁——人比人,有什么不同不一样,好多点,还是坏多点,不比货!”

人类对于幸福的追求就好像是对于别处的生活的向往。唯一的阻碍是对于当下生活的正确认定:当下的生活并不缺乏幸福,缺乏的是知足的脚步。正如只有对此时此地充满期待,才真正有可能踏上发现之旅,或许只有我们追求幸福的时候多看看自己并杜绝对于别人的窥探对比时,才开始进入此时此地的幸福。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