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成了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手机的用处有很多,有了手机,即使朋友在天涯海角,点一下手机,远在万里之外的友人便可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电子贺卡,可谓“咫尺天涯”。如今,“天涯若比邻”已不是梦想。但是手机也会诱使许多人不能自拔,从而走向无底深渊。
因手机而出事故的事件大家耳熟能详,现在的低头族也很多,看手机有很多危害,伤及听力、损失视力、干扰睡眠还算个人问题,最重要的是影响社交。
比如我的爸爸,前天晚上妈妈买回来一本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丰乳肥臀》,爸爸妈妈和我争着要看,家里充满了浓浓书香情,但是好景不长,昨天爸爸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昨天晚上,爸爸手捧手机,我明知故问:“爸爸,你还看《丰乳肥臀》吗?”爸爸头也不抬:“恩恩,恩……啊?啊,不看了,我那个,了解了解手机。”爸爸努力得为自己辩解,而妈妈也不看书了,拿起手机开始看微信,一边看还一边说:“等一会儿我就看书。”结果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我把床头上的书拿起来,说:“《丰乳肥臀》,爸爸妈妈丢弃你了,还是我来看你吧!”
过年的时候,亲戚们都来我家吃饭,吃饭过后,他们一群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开始了手机抢红包。“哎,你倒是发个红包呀。”“哎呀,我没抢到!”“我抢到了五块钱啊!”“我还有二十块钱。”……我愣愣得看着这壮观场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是的,手机是很方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为了赶时髦而坠落手机的陷阱,走上了手机之路,损失惨重。在这里,我要呼吁所以正在低头看手机的人们:手机既是馅饼也是陷阱,手机既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但是坏处数不胜数,那些手机迷呀,放弃手机投入事业或学习吧,看看书,走走路,不是更好吗?
好人
今天偶然翻起一本杂志,看了一篇《一路好人》。
故事很平淡却有非常有意思,大概就是讲的一个孩子在乡下走丢了,父母很着急的放下手中的工活,回到乡下寻找自己的孩子,一天一夜过去,孩子的父母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说孩子就在他们的工厂里等他们。当他们询问这个孩子是怎么从农村走到省城,这一路两千里的路程。孩子告诉他们:这一路上有很多叔叔阿姨在帮我!
这样故事,看起来非常感人,却在很多人眼里不现实,因为偶然性与必然性太多,若是真的,那么就是上天太眷顾这个孩子。
或许有很多人会把眼光放在孩子的努力与爱自己的父母上,可是透过这些道理,认真的看一看,评析一下这个孩子这一路的努力。的的确确是脱离不了帮助的那群人。
如今的社会有很多不良现象,‘扶不扶’‘天价菜’以及‘乞丐讨钱比警察来的多’诸如说法。常常占据头条的娱乐圈娱乐新闻渐渐向柴米油盐所聚拢。人们开始因为一些小事就‘大脑开封府’,因为一些蝇头小利就‘梨花带雨’。
社会上的好人越来越少,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想做一个好人,奈何生活的压力,对于很多事情也仅仅只能冷眼旁观,可是真的只是冷眼旁观吗?不,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带头人亦或是一个启动的“枢纽”。
“天价菜”。多多少少可能都会有人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人抱着事不关己明哲保身,有些人抱着“反正也是小事,以后给自己注意注意就好。”的心态蓦然无视。可是当有一个人去揭穿这个‘天价菜的真相’时,一大波的人都会为他点赞,也纷纷变的勇气起来,愿意分享自己遇到的不公的事。
社会上的好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现代人,都很冷漠罢了。
也许在这里是戛然而止,但是细细思索,才会看到别样风景。
谈读书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让读者和上下古今的伟大的智慧者的心灵进行对话。但真正把书读好,需要搞明白三个问题。
为什么读书?这是读书的入口处,是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的心态:一是为功名读书,即实用性读书,如古人的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二是兴趣性读书,他们则是出于爱好,为的是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只可惜,现在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相比之下,正如一句话所说:“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读什么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书籍是无穷尽的。我提议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我们身心有益的好书来读。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如《三国演义》《骆驼祥子》《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战争与和平》……一般说,这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就是有生命的,是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的,多读一些一定会受益无穷。
如何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但是,如果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就如同沙漏,所有的知识只是从大脑里匆匆流淌一遍,留不下任何痕迹。与其这样,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在温暖的晨光里,在静谧的树荫下,在宁静的窗台前,独自手捧一本心爱的书,边读边想,走进书里,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那该是多么惬意!
弄清上面三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博览群书了。哪怕是一个星期只读一本书,想想看,坚持下去的话,一生能够看多少本书啊!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就让我们一生与书为伴,不断获取进步吧!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