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陈老师上了一堂二年级的语文教研课《欢乐的泼水节》。这课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场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
陈老师上得是第二课时,一开始,陈老师就复习了生字词语。然后引导孩子们看图片老师适当解说。然后就进行了分段学习。最后进行了拓展延伸,小结,作业,是一堂地地道道的家常课。
课上陈老师引领孩子们阅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试图引领孩子们分层阅读,从陈老师设计的评价语“老师好象闻到了香味了。”“香味真浓啊!”等可以看出,但是由于孩子们第一课时课文读得不够通顺,不够流畅,结果感情不能表达出来,加之老师担心耽误时间,便匆匆而过,其实老师完全可以耐心点拨、慢慢引领、用心示范中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揣摩语言,慢慢读出语文味来。
课上陈老师试图引领孩子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在理解傣族人民泼水一节中动作的词语时,老师让孩子们将书当瓢,进行自由地泼水。然后老师为了引导孩子们理解“灌”的动作用词的准确性,拿出准备好的“瓢”告诉孩子们这是葫芦的一半,然后用“瓢”做了舀水倒到孩子衣领的动作,这时候孩子们热情高涨,其实老师这时可以让孩子们用手做将水舀了倒进同学衣领的动作,进一步对“灌”进行体验,然后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一定会读得更好。
课上读得形式还有些单一了,读第二自然段老师引读,生接读,而读第三段的时候,老师又采用同样的方法,其实可以变换一种形式,可以让孩子们自由读,或者指名读,然后出示一段话,去掉动作词语的一段话,让孩子们再来填空,再来细细品味这些动作词语运用的精妙,从而读出味道来。
课堂上老师带了歌曲《欢乐的泼水节》。老师要求孩子们跟着节奏拍,其实陈老师本身歌曲唱得非常好,如果能当场配上音乐唱出来,那一定会让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们为之一震,更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想起这次“现代与经典”名师观摩课上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和孙双金老师在课结尾都伴随着音乐唱起动听的歌曲来,当然这个歌曲是配合课文或者是课文的延伸,或者课文揭示的道理。后来陈老师还拓展了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让孩子们说出课前搜集的资料,其实老师可以放一些图片如苗族的、藏族的等民族的不同节日,边放图片边解说,让孩子们在欣赏中,开阔视野,增强美感,同时积累知识。
最后老师安排孩子们在课堂上做了一份自己印的作业。可以看出老师对这节课是非常重视的。但是没能进行典型作业的反馈,是很遗憾,问之,是实物投影不好切换。老师熟练地掌握电教教具对上好课做好铺垫的啊!
当然,陈老师这节课课前想得还是很多的,进步也是很大的,但是我觉得还可以进步更快一些。我没有忘记建议大家经常到凤凰语文论坛等教育论坛备课室学一学,参与大家的讨论,争取进步得更快。
另外我也想到子阳兄在阅读课堂中渗透习作教学的探讨课题。还可以在教学中去想一想,试一试。
想起纪伯伦〈泡与沫〉中的一句话: “我知道我所说的一半都是废话,但是,我说出来,为的是你能领悟另一半。”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