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很多本书,有搞笑的,深奥的,类型多的像沙漠里的沙子。可是,如果要论最耐人寻味的,那便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如果要问《朝花夕拾》中最不能忘怀的,那便是鲁迅先生的一个遗憾:《五猖会》。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社会的批判,而《五猖会》呢?则是“笑里藏刀”。五猖会是“我”少时十分希望去观看的一个赛会,那时我的心情激动又期待,好不容易到了出门的时间,父亲却要求我背书,背完了才能去看。我顿时很扫兴,再去看五猖会时,那种期待已经完全没有了,还记得最后一句话,鲁讯先生抛出了一个鱼钩: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个时候叫我背书。
整篇文章不长,也就一两页,却给读者牵出了长长的暗示,而我,一边同情着鲁迅先生,一边死死咬住了这鱼钩,我能充分的感受到那时鲁迅先生的心情,谁说这事只有鲁迅先生经历过呢?现在这样压抑孩子的大人都不知有多少,我想那时鲁迅先生一定很不解和诧异吧,明明那么期待这第四次难得盛重的赛会,却在最高兴之时,被自己的父亲浇了一盆冷水,可是就像他说的,又有什么法子?只能去背那个我看了一两句就觉得头大了的《签略》。然而有趣的是,鲁迅先生长大后忘记了那自己曾无限期盼的五猖会是什么样,却对父亲要他背书的情景记得格外清晰,可想而知这给鲁迅先生的童年留下了多大的阴影!特别是那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充分反映出鲁迅先生完全是在死记硬背,那贴切的比喻将旧社会教育讽刺的淋淋尽致,懂了才是真正的学,不懂,背了也是白背,在鲁迅先生眼里只是个汉字罢了。我不禁想起了那次,才七八岁,当时正值春节,我也想去外面放鞭炮,但爷爷要我必须背一段三字经才能去。年少的我哪懂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只想背完去玩。
大人们总一味的认为学习是孩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总以为我们多学一点好,总以为玩是在浪费时间,却不知自己扼杀了一种叫“天性”的东西。他们甚至忘了自己的童年。人们老是在成长的同时,把重要的东西遗落了,少时的勇气,执着,大胆,都变成了胆怯,懦弱,然后又去后代的天性,为自家孩子担心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也有一份巨大的责任。如果没有强迫,只有快乐,或许少时的东西还能被捡起。学习是苦中寻乐,孩子愉快的心情会让他积极向上,少时的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清楚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样迷茫。也许有时孩子比大人懂的还多。我不知多少孩子像鲁迅先生一样在童年留下了遗憾,那平淡的叙述,我似乎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那受伤的心灵。相比之下,那抛出的鱼钩,已经可以收回了吧?并不是大人不好,只是很多时候,他们也在迷茫着。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平淡的语气中藏着大道理,普通又特别,不只是《五猖会》,还有太多让人深思的文章,我们的大人,真该反省了,希望他们在孩子玩的时候,减少呵斥的次数吧,因为学很重要,快乐更重要。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