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初二>文章详情

河南

作者:豪哥 2023-04-11

河南:选题作文

亮题板

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最懂我的那个人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张栻)

  释义:巧于议论别人的人,很少省察自己。

  ②君子以细行修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

  释义:品行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来苛求别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说考题

  题(1),首先我们确定题目是让写一个人,题目中的“最”有对比的意味,所以在写作时要有铺垫,可以写一些人对自己的不理解。写作时重点写“懂我”的过程,既要写哪件事最懂你,哪个镜头最懂你,又要写出曲折来。同时,“懂我”的过程要写出“那个人”的细节,让人物形象丰盈、鲜活。结尾还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要抒情议论点题,写出深度来,因为“最懂”应直指内心。以下立意供参考:

  那个人最懂得尊重“我”的选择。

  那个人最懂得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导“我”。

  那个人最懂得“我”的兴趣和学习一样重要。

  那个人最懂得动植物也有生命,也需要和谐相处。

  题(2),材料简短明了,通过抓关键词 “议论别人”“省察自己”“小事”“严格要求自己”“不苛求别人”,考生比较容易得出的观点是——从小事做起,严于“省”己,宽以待人。还可以有“用欣赏的眼光看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等观点。文体上倾向议论文,若想出类拔萃,就要在论据、论证方法、议论语言等方面突破,论据力争典型、丰富、多元、富有时代气息,论证方法力求灵活多样,论证语言力求准确严密且富有文采。

赏佳作

最懂我的那个人

一考生

  我已经活了400多岁了。

  我是地坛,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剥蚀了我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颓了一段段高墙,四周的老柏树,也愈见苍幽。游人一茬又一茬,但我感觉没有人能真正懂我。

  在那样的一个下午,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轨迹一路西坠,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残疾青年的身影出现了。看着他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我的内心忽然一颤,仿佛是一种宿命,我觉得,他和一般的游客不大相同。

  起初的他是那样的愤懑与焦躁,因为残酷恶毒的病魔剥夺了他自如行走的权利,为此,他甚至起了轻生的念头。我伴他在树下徘徊,陪他看老人在暮色中散步,孩童在温暖的阳光下嬉戏。我借风儿拂过林间枝叶向他低语:孩子,在你身上发生的一切是你的不幸,但同样会成为你的福祉。他仿佛是听到了,浑身一震,在园中摇椅徘徊,不时沉静地思索。最后,在一片朦胧的夜色中,他沉默归去。

  后来他便常常来我这里,在阳光下,抑或雨后,与我无言地对话,我也知道了他的名字——史铁生。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一只孤零的烟斗。(这段话引自《我与地坛》,史铁生是在说“以梦对应四季”的情形。此处作者本来是要表达地坛与史铁生“对话”情形的,不论用自己的语言还是引用原文,都应符合“对话”这一前提,且应与地坛园中景象相关。——编者指瑕)在一次次的对话中,我让他明白,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命运;在一次次的徘徊中,我让他看到,爱是生命本质的密码。他应该是听懂了,情绪由愤懑焦躁渐渐变得宁静坚定,眼中的生之憧憬越来越浓。

  当然,有些思想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这时,我便与他一同聆听园中的唢呐声。在苍茫的夜色中,坦坦荡荡,仰视苍天,只听得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

  而他便从这唢呐声中懂得我的思想:在牵牛花初开的时候,葬礼的号角已然吹响。生命的绽放与凋零之间,在时光静寂之处,他品悟了生命的真谛。他也常常告诉我,生的希望响得嘹亮,响在过去,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久不散。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我跟他交谈着永恒的孤独,永恒的追寻,他也同我倾诉着生命的勇气与美好,就这样在无言中领会着我的心绪,在一片沉静中谛听我的心声。在一个个无论晴阴雨雪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赞美生命的美好,一同领悟和思考生命的永恒。

  我与他思考,在这古园中感悟生命的真理。而今纵然斯人已逝,但我想,他仍在新的路途上与我交谈。因为我与他都明白,此处不过是一处景观,一处际遇,未来旅途还远在无限之前,而他,将变成我永恒的知己。唯有他,最为懂我。

阅卷心语:

  1.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作者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史铁生和地坛变换角色,将“地坛”人格化,从地坛的角度来写人,将二者融为一体,同时写出了对生命的思考这个宏大的主题。

  2.立意深刻,语言生动。作者深挖“最懂”的内涵,写生命的意义,写人生的追寻与思考,从思想层面写出了“最懂”。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在文中俯拾皆是,很多句子看似是《我与地坛》中的原句,但因为变换了角色,读来亲切自然。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