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幸运的,在十七岁时便迎娶了仁厚温和而又不失智慧的妻子王弗,他又是不幸的,在十一年后又失去了这位知己。 毫无疑问的是,苏轼对这位人生伴侣始终饱含着爱。他曾经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深情地回忆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已而果然。,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苏轼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随之而来的高逸超脱的精神是最能够体现他的出世的精神的。无论是日光晶莹,林木如洗,还是淫雨霏霏,黑云压城,他的心态是平和下深藏的喜悦。他不是触景生情,而往往是“因情造景”,而他又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的“因情造景”只是得益于一种个人内心的神性与宇宙和大自然的神性完美的契合。像斯多葛派的马可奥勒留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对宇宙中产生的事物有一种感觉和较深的洞察力,那些作为其结果出现的事物在他看来就几乎都是以某种引起快乐的方式安排的。”雪后,满山银装素裹,他吟到:“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 苏轼的诗如《西斋》、《端午遍游诸寺》等写个人闲适心境与大自然的契合时,往往有陶渊明那种返璞归真的神韵,有孟浩然那种淡到看不见诗处味终不薄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清代的性灵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他以麋鹿鱼虾为伴侣,赏山川风云,草木华实,听虫聒鸟噪,鸥鹭翩翻,绿枝的摇曳,流水的潺湲便是他心灵的律动。他的诸多游记如《游沙湖》、《游白水书付过》、《记游庐山》等,写时或将遭囹圄之苦,或身负小疾,一旦进入大自然便如入己之居所,颇得庄子“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的妙处,在这里找寻人生真谛与归宿。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