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是一管春笛,穿云裂石;“新”,是一句睿语,醍醐灌顶——题记古往今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的思想经过一层层洗礼,周围环境也一步步革新。而到底是什么,历经了上下几千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依旧亘古不变?通向它的,正是创新之路。那何为“创新”呢?目前公认为——“创”,指尚无人走过从而进行的开垦,“新”,则指衍生出新兴事物。创新无处不在。也许它会因一处的不适而隐藏甚至消失,但其灵魂却不会湮灭。只要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地点把握合适的时机并突发其合适的灵感,那么,它便会义无反顾的抛头露面。所以,无时无刻都会有它,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它。一些人会对“创新”两字浅尝辄止,认为“这创”就必须得创出实物。实则不然,它同样在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位。
为什么有人从巨大的困难中看见巨大的反作用力?为什么有人能从小石子打水漂的现象中发现速度产生的力量?为什么有人能把鸡蛋竖立在桌上?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与众不同的第三只眼睛,有高人一筹的睿智,有一种别出机杼的创新思维,有一种高倍的思维望远镜。也正因如此,才产生深刻的思想、新颖的见解,以及令人茅塞顿开的惊讶。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但当你看了《西游记》几十遍后,还会兴致盎然吗?只会越来越淡,最后甚至寡然无味。其原因也似香甜可口的口香糖经过反复咀嚼之后被吐掉。但毕竟这只是个别人的看法,所以,还请牢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现在人们常说——“知识就是g力量”,但在我看来却说得不确切。如果一个人满脑子都是知识,可却一直潜藏着,那这样的知识又有什么作用?但即便仅有一些知识,并将其正确运用于实践当中,这样的知识才会产生力量。众所周知的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也说明于此。如果当初他也持“君子不吃眼前亏”的观点,他就很可能要饱吃一顿拳打脚踢之苦,即使不死也得脱胎换骨,还何谈后来人生的崛起?又如对古人的认知——假如我是陶潜,我就不会归隐田园,追求个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不理会世人的疾苦,而会同官场中的“污浊”势力相抗衡、斗争。我会把自己手中的笔作为战斗的武器,唤醒百姓,鼓动群众;假如我是文天祥,我不会太重视个人的名誉而一死了之,而会假意投降,暗为宋送情报。以上可见,广博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创新”这把金钥匙,你大脑库藏闪光可能难以显现。
正如尼采所说:“在我之前没有人知道正确的路,只有在我之后才到达这条路,在这条路上我愿意做一个先行者”。在面对条难走的荆棘之路时,我们应该像尼采一样勇往直前,做一个在没路的地方践踏、在荆棘中开辟的勇者。只有跨过“老规矩”这道鸿沟,才会通向真的罗马。
也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中指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如果说古代先贤革故鼎新常常四处碰壁,那么今天,走创新之路则是时代的召唤。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其魅力就在于否定和突破,在于与众不同。通过“创新”,就能做到:别人空无,唯我独有;别人流俗,唯我新颖;别人肤浅,唯我深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视线投向“新大陆”,开辟思想的“处女地”,就可“创”出深刻“新”颖的独道。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而世上也本没有门,纵横的阡陌多了,也就出现了门。当你对前人所创造的事物产生质疑与猜忌时,大可不必让它“随波逐流”,也不必囿于定论,而应坚持自己的立场,抒发一己之见。
唯愿你异想天开,独辟蹊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创新之路!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