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六年级>文章详情

打糍粑

作者:马逸烜 2023-04-11

小作者详细记叙了自己在“乡里人家”的过程,习作按照“、搓糍粑、炸糍粑、吃糍粑”的顺序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劳作经历,条理清楚。其中重点介绍了的经过,抓好“打”的动作,巧妙穿插“我”和“他人”之间的对比,字里行间透露着参与劳动的新奇和快乐。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乡里人家”体验了一下的过程。(开篇直奔主题,一句话概括了事件的主要内容。)

  我们坐着车,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的地方。我下了车,只见有好多人围着一个用石头做成的桶子,还用木棒使劲儿往里砸。(“好多人围着”“使劲儿”“砸”,这一系列场景的描绘,让读者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成功地设置了悬念。)

  “妈妈,他们为什么都围着一个桶子呀?”我好奇地问妈妈。“大家是在,那个不是桶子,是专门用来的大石臼。”妈妈耐心地解答道。“哦,原来如此!”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三处提示语贴切又传神。我们在写对话时也要关注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这能让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带着极大的好奇,我兴致勃勃地走近大石臼,仔细观察起来。一个四五十岁、头戴厨师帽的男人端了一盆蒸熟了的糯米倒在大石臼里,拿了木棒的大人们便使劲儿用木棒往糍粑上打,打得热火朝天。我也跃跃欲试,待这一批打完,那个人又端上来一盆蒸熟的糯米倒在大石臼里,我眼疾手快抢到了一个木棒。(先是“观察”,接着“跃跃欲试”,最后“眼疾手快”抢木棒,这段抓住了“我”的行为变化来写,突出表现了“我”对的好奇。)

  蒸熟的糯米冒着腾腾热气,静静地躺在大石臼里,好像很惬意的样子。(作者笔下的糍粑已经悄悄变成了人,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读来特别有趣。)大家开始有秩序地往蒸熟的糯米身上打,你一棍我一棍。可糯米好像很调皮,打了很久也没有变化,仿佛在嘲笑我们:“哈哈,太轻啦,简直就是在给我挠痒痒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糯米没有变化的状态。)大家一边打,一边喊起了口号:“一二,嘿哟!一二,嘿哟!”这声音惊天动地、响彻云霄。初次尝试这种体力活的我可受不了了,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滚到脸上,再滚落到地上。而我旁边的那位叔叔,他就比我轻松多了,只见他一只手悠闲地将木棒举起,又落下,仿佛是在做游戏,这可能就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吧。(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我”的汗珠滚落,“那位叔叔”的气定神闲,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感受到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呵呵,继续加油!渐渐地,这些调皮的糯米终于被我们折腾得气喘吁吁了,变成了糍粑粘在我们的木棒上。

  我的木棒被糍粑缠绕着,怎么也抽不出来,我一咬牙,心一横,用尽吃奶的劲终于把我的木棒从糍粑里解救出来了。(先是“缠绕”,后是“解救”,很是传神。)再看看那位叔叔,他居然也双手并用了,脸上也明显呈现出费力的表情,看来这一环节是颇费体力的活,我累得也心安了。(再次运用对比手法,还是突出过程的艰辛,让我们油然而生对劳动者的尊敬。)我们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糍粑打完,此时我们都累得够呛,只见人们有的用力甩着膀子,有的直接坐在了地上,有的甚至躺在了地上。几个力气特大的壮汉顾不上休息,齐心协力把木棒连糍粑从大石臼里提到了桌子上。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奶奶拿着一根细绳往木棒上一勒,再一扯,就把糍粑和木棒分开了。

  热闹的过后就是搓糍粑了。(一句话自成一段,很简洁的过渡。“热闹”一词高度概括了的过程,“过后就是”又巧妙地引出搓糍粑的场景。)

  大伙儿掰点儿糍粑下来,搓成一个小球,再把它压扁,糍粑就做好了。有些嘴馋的,不等糍粑做好就先吃上一块。

  一切准备就绪,就待上油锅煎了。“刺啦刺啦”一阵热闹后,黄灿灿的糍粑出锅了,再撒上白砂糖,嘿嘿,热乎乎的,甜丝丝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加入自己劳动汗水的糍粑可比得上任何山珍海味了!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