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因杜牧的《阿房宫赋》而闻名,火烧阿房宫也成为暴政专制、奢华腐败而亡国的警钟。但是有史学家考证,历史上其实从未存在过这样的一座宫殿。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曾经这样描写这座华美无匹的宫殿:“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三百余里无论作为是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的住宅区,倘若真的存在过如此雄壮宏伟的建筑,即使是在被焚烧之后又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在今天我们也应该能够找到相应的历史遗迹。但是,考古资料中没有信息显示,当地曾经存在过这样规模巨大的建筑。
历史往往会在后人的传唱中变了样子,就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本来指的是结婚要禀告父母,后来却变成了一定要繁衍子孙后代。因此,想要了解一段历史的本来面目,最好的办法是找接近当时的史实资料记载,如果不能,那么当时的文学作品也比后代的更具有鉴定意义。在史书记载中,当地只有大兴土木的记载,但是没有提到过这样一座已经建成的宏伟宫殿。而在此时间上更具接近性的贾谊《过秦论》之中,尽管非常详细地叙述了秦的历史地位和所处环境,分析了秦从兴起到衰落的几乎全部过程及其原因,却也没有提到火烧阿房宫的事件。
由此历史学家推断,阿房宫从未被建成过,在当时最多进行了局部地区的修筑。早在完工之前,秦朝就已经覆灭,工程也因此停工,因此这梦幻一般的华丽宫殿也只能存在于后人的想象之中。
《阿房宫赋》中有这样的句子:“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历史学家认为,秦朝灭亡时宫殿被烧,可能是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把皇宫当成了阿房宫。
即使阿房宫没有被修筑成功,它与《阿房宫赋》的警示意义也极其深远。从古至今,历史都告诉我们,奢侈之风如果不能得到抑制,就将成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的开始。可悲可叹的是,尽管阿房宫没有完整地存在于历史上,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却仿佛让《阿房宫赋》一语成谶。清朝是一个服富裕的国家,但是巨大的财富没有多少被用于发展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却大部分被用在修建空前绝后的圆明园,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毁于战火之中。今天的人不能在现实中复原它,只能站在残垣断壁前哀叹一个王朝的衰败。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