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墓碑,祭祀。
一场急匆匆的雨应时而下,勾起了对清明节的所有记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流传千年的诗歌萦绕耳畔,妇孺皆知。清明不仅是个节气,还是个节日,它之于中国,好似感恩节之于美国,意义古老且深远。清明是个矛盾体,一方面,它依附于暖春四月,杨柳遍地生,百花未谢尽,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以青春的面貌昭显了强大的生命力,是外出踏青郊游的大好时节;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传统的三大鬼节之一,笼罩在冥幻色彩的光环下,予人平添了不少的哀怨与愁伤,制造出穿插在暖春里的心寒。清明节就在这一暖一荣、一寒一叹中无止境地延续着,永不衰竭。
前些时日,老家人打来电话,告诉我大伯家要为死去的大爷重新修立墓碑,问我能不能在四月一日当天归家参加立碑仪式。我闻言愁喜交加,愁的是现在在公司不方便抽身,喜的是大伯的这片孝子之心,犹豫了片刻,还是选择了清明节回去祭祀。家乡人的清明节本就过得较为隆重,自从九几年老家立了宋氏祠堂以后,欣闻这十几年来愈显热闹异常。由于我这些年一直在外求学就业,没怎么参加祭祀的仪式,好在中央修改了节假日休假制度,这回可得好好地回去体会一番。“叫祖先”是每家每户清明祭祀的主题,做几样固定的菜,几碟几碗地盛放,外加一杯白酒,用木制托盘垫着,托盘上还放有黄纸冥币等阴府通用之物,移到庭院边,将托盘毕恭毕敬地搁在地上,一根火柴划出明亮的火花将黄纸冥币点燃,祭祀的人双膝跪地,一边烧纸一边念念有词,烧完后将白酒洒地,一串鞭炮“啪啪”地响起,像是在催促酒足饭饱的先人快快离去,免得惊扰阳间人。至于在各家逝者墓碑前和祠堂里的祭祀,无外乎烧纸焚香、磕头爆鞭之类的,形式只显露在言行举止上,而真正的感觉却埋藏在内心,他人怎可知?对宋氏祠堂祭祀的回忆依稀,如今一股莫名的冲动正牵拽我神往,好在清明节真地快了,祖宗与逝者的召唤马上可以换来马不停蹄的奔赴。
我以前一直认为这是迷信,并时常不屑,等慢慢长大后,才意识到这是对一种模式的传承与发扬,而这种模式却深蕴着尊敬老人的传统习俗,更烙印了一种龙族精神与炎黄情怀。我们的今天,是父母赐予的,往上追溯,一代一代地蔓延,不可弃根忘本。普天下的父母都以年迈换取了后代的茁壮,他们从盛到衰等价着后辈的从衰到盛,正如清明这个荣与怨的结合体一样,一个家族总循环着旺与衰。我们都不要辜负父母的给予与奉献,更不要将父母的培育转化为年富力强后抛弃老人,甚至虐待老人。这些都是犯法的行为,与泱泱中华的传统美德相违背,为世人所不耻。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年轮随日光漂移,清明来了又去了,留下孝心一直在,善待老人!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