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校
在这里,我们挥洒着汗水和泪水。因为我们知道,今天的付出就是明天的收获;在这里,我们尽情的奔跑,展现着我们花样的青春年华。是它——陪伴着我们度过终将逝去的青春。——题记
我还依稀记得去年的夏末,懵懂无知的我踏入这所学校的样子,看着分班的结果,仿佛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心中产生了美好与憧憬。我带着对未来的热情与希望,对成长的探索与对学习的追求,如愿以偿的成为了这里的一份子。在这里,我学会了勇敢;在这里,我领略了坚持。饱读诗书的语文班主任,严肃幽默的数学老师,和蔼可亲的英语老师,典雅帅气的地理老师,搞笑有范的政治老师。他们同我们一起学习,很荣幸有你们的教导与帮助。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徜徉着。
虽然没有攀登过,但我却知道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虽然没有测量过,当我却知道世界第一大河——尼罗河;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却了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虽然我不是生物学家,但我却懂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这些都是我目前的收获。
有一个地方,它将陪伴我三年;有一个地方,充满欢声笑语;有一个地方,是知识的殿堂;有一个地方。
在学校里经历过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我们记忆中绽放在夜空里灿烂的烟花,虽然短暂,却能在我们心中留下永恒的美丽!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个时机去发觉开拓的人”,这是苏格拉底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诠释了希望与时间的关系,希望不是空谈,更不是幻想,而是实践。
人们说:“人生中最幸福的时代是上学时代;人生中最艰苦的时代也是上学时代。”在这里,我们欢声笑语;在这里,我们努力拼搏,展现出我们的风采!
校园的小路,总在寂寞的梦中浮现。是萌发的青春;是稚气的冲动;是那晚承诺中的细雨绵绵。不要说你很孤单,就去解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让那个如诗如梦般的昨日重现。校园的小路,你哭泣的容颜,写下我永恒不灭的诗篇。也有你的微笑,印刻了我们多少误会的眷恋。校园的小路,是羞涩的童话,镌刻出我们似水的年华。
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在中国也算是有名的,川菜的发祥地——四川。这个四川啊,不光有好吃的川菜,优美的景色,还有我们富有特色的川剧。
川剧的历史,也算比较悠久了,据记载,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要说川剧的种类,那可是多了。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先来说一说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词白典雅,格律规严,演唱时特别讲究字正腔圆,加之曲牌曲折,节奏缓慢;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它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川剧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黄二类声腔的合称,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故统称胡琴。正调二黄宜表现深沉、严肃、委婉和轻快的情绪,反二黄宜表现苍凉、凄苦、悲愤的情绪,老调则大多用于高亢、激昂的情绪。川剧西皮腔与二黄腔的音乐性格相反,具有明朗、潇洒、激越、简练、流畅的品格……
川剧的种类太多了,实在介绍不过来。这些你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一样,你绝对看过,那就是我们四川川剧的变脸。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脸谱,那种速度,那种神奇,让人看一眼就能牢记在心。变脸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
抹脸,是演员将化妆油彩预先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在脸上一抹,便可以使脸成为另一种颜色;
吹脸,是演员将粉末状的化妆品(金粉、墨粉、银粉)放置在舞台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内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类器皿中,到时闭眼、闭气、用口一吹,便使脸色变色;
扯脸,是演员将画在绸了上的若干张脸谱叠在一起蒙在脸上,每一张脸谱有一根特定的丝线,并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的迅速扯下来。此法贵在巧妙、干净、利落;
运气变脸,是演员运用气功的作用使剧中人物变脸;面具变脸,是演员根据实际需要,事先将不同的脸谱绘制在以木、纸、布、绸、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脸壳来施以变幻。
另外,我们川剧中还有许多绝活,如吐火、藏刀、顶油灯……我们川剧还有许多有名的剧目,如《伍三拿虎》、《三娘教子》、《白蛇传》……我喜欢川剧在于它那有趣的四川方言,令人百听不厌。
怎么样,现在你对川剧有一些了解了吧。戏曲,是我国的特色,在戏曲中,我们能够学会许多东西,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听一些戏曲,了解更多关于戏曲的东西。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